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全球肿瘤发病率和癌症病死率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然而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无法进行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但胃粘膜的癌变往往经历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呈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一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的趋势。其中,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被称为癌前病变。因此,针对癌前病变的二级预防是防治胃癌的关键。如果能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则能极大的降低胃癌的死亡率。中医药在防治胃癌前病变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优势。胃炎Ⅰ号是导师刘友章教授根据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结合临床,创制的纯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前期研究已初步证实了胃炎Ⅰ号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CAG)胃炎病人和CAG模型大鼠胃粘膜修复有很好的疗效,并有一定的抗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本课题拟研究胃炎Ⅰ号治疗胃癌前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胃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出现过度表达和活性提高。MMPs是内源性蛋白水解酶,它主要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调节细胞间黏附、以及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参与组织重构、细胞增殖、恶性细胞浸润、转移等。MMP-7、9是MMPs家族中重要成员,它们的过度表达或活性的提高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等有密切关系。此外,一些研究已证明,MMP-7、9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较慢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升高。那么,胃炎Ⅰ号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是否与MMP-7、9有关?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对胃炎Ⅰ号方临床疗效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观察大鼠胃组织中MMP-7、9蛋白的表达、酶的活性,以及MMP-7mRNA、MMP-9mRNA的表达,从而初步探索胃炎Ⅰ号治疗胃癌前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更好的使用该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将84只大鼠,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24只,空白组、胃炎Ⅰ号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各12只。造模期间,空白组给予正常饮食以及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以下处理措施:①50μg/mL 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用,造模期间不再给予其他饮水;②盐酸雷尼替丁水溶液按每天0.03g/kg灌胃,每日1次;③饥饱失常:连续2d喂食,保证足量,1d停食。造模共20周。造模成功后,胃炎Ⅰ号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使用2.16g/(kg·d)、1.08g/(kg·d)、0.54g/(kg·d)的胃炎Ⅰ号水煎液灌胃。维酶素组用0.86g/(kg·d)的维酶素水溶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用0.18g/(kg·d)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3个月。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取胃组织做病理检查。使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MP-7、MMP-9蛋白的表达。使用明胶酶谱法观察MMP-7、MMP-9酶的活性。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观察MMP-7mRNA、MMP-9mRNA的表达。2.临床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前病变患者3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胃炎Ⅰ号治疗组和维酶素对照组,每组各15例。采用中医症候量表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两组患者的中医疗效,以及治疗后药物安全性观察。从而对胃炎Ⅰ号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研究结果:1.动物试验:病理结果显示大鼠胃粘膜腺体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提示造模成功。经胃炎Ⅰ号和维酶素治疗后,上述病理改变减轻或消失。大鼠胃组织MMP-7的表达: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5,P=0.032)。大、中、小剂量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与维酶素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2)。大、小剂量组与维酶素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93,P=0.466)。大鼠胃组织MMP-9的表达: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P=0.002,P=0.012)。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大鼠胃组织MMP-7活性:χ~2=26.533,df=5,P=0.0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看模型组活性最高,空白组活性最低。中剂量组较大、小剂量组、维酶素组MMP-7活性低。大鼠胃组织MMP-9活性:χ~2=24.386,df=5,P=0.0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看模型组MMP-9活性最高,空白组活性最低。中剂量组较大、小剂量组、维酶素组MMP-9活性低。大鼠胃组织MMP-7mRNA表达:χ~2=11.730,df=5,P=0.03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看模型组MMP-9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上调。胃炎Ⅰ号大、中、小剂量组和维酶素组较模型组表达水平下调。大鼠胃组织MMP-9mRNA表达:χ~2=11.385,df=5,P=0.04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看模型组MMP-9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上调,胃炎Ⅰ号大、中、小及维酶素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调。2.临床研究:两组在性别、年龄段、病程段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中医证候量表调查显示,治疗前两组各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各症状比较,胃炎Ⅰ号方对于改善痞满胀闷、胃脘疼痛、口干口苦、嗳气反酸、大便稀溏方面与维酶素有差异(P均<0.05)。二者在改善纳呆乏力症状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症状治疗前后比较,胃炎Ⅰ号方和维酶素均能改善各临床症状(P均<0.05)。两者在改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大便箱绶矫嫖秆注窈欧接庞谖杆?在痞满胀闷、纳呆乏力方面两者无差别。两组中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5),胃炎Ⅰ号方疗效优于维酶素。结论:1.胃炎Ⅰ号方对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一般情况,以及胃粘膜慢性炎症,逆转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方面均有一定疗效。胃炎Ⅰ号方对改善大鼠胃癌前病变组织异常的超微结构有一定的作用。2.胃炎Ⅰ号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可能是降低MMP-7mRNA、MMP-9mRNA的表达,使大鼠胃组织MMP-7、MMP-9蛋白的表达下调,以及降低MMP-7、MMP-9酶的活性,多个环节共同起作用所致。3.胃炎Ⅰ号方和维酶素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两者中医疗效比较,胃炎Ⅰ号方疗效优于维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