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头颈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头颈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加术后放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局部复发,目前认为与颈淋巴结微灶转移及肿瘤细胞休眠相关。
微灶转移是指发生于恶性肿瘤早期,常规病理切片难以发现的细小病灶的转移。对微灶转移的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组化技术及RT-PCR法。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分布于上皮组织及其来源的肿瘤组织的胞浆中,是一种上皮特异性的结构,其单克隆抗体,对上皮源性的肿瘤有不同的亲和力,常被用于判断转移性上皮源性肿瘤的微灶转移。
目前CT和MR检查是术前评价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主要影像学手段,其评价依据是淋巴结形态学的改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从分子水平反映了人体各组织水分子的功能变化,能检测出与组织含水量改变有关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早期改变。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查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由于DWI摆脱了对淋巴结形态学上的依赖,为其对微灶转移的检出提供可能性。
由于淋巴结微灶转移是常规病理难以发现的,若术前能通过影像学对淋巴结微造转移进行准确的诊断,则对头颈部肿瘤淋巴结的处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通过对存在淋巴结微灶转移的患者行综合治疗,有望提高头颈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及5年生存率。
研究目的:
分析头颈恶性肿瘤淋巴结ADC值特点,探讨DWI检测头颈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
选取2006年至2010年3月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的检查者36名,其中1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2例头颈肿瘤患者为实验组,通过将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病理相比较,探讨DWI在头颈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1.对照组14例共检测出淋巴结47枚,ADC值为0.975±0.179×10-3mm2/s,
2.实验组22例共清扫出淋巴结136枚,其中病理阴性淋巴结ADC值为1.056±0.136×10-3mm2/s,HE病理阳性淋巴结ADC值为0.910±0.080×10-3mm2/s,微灶转移淋巴结ADC值为1.017±0.088×10-3mm2/s。病理阴性淋巴结ADC值与对照组淋巴结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556),病理阴性淋巴结ADC值与HE病理阳性淋巴结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0),病理阴性淋巴结ADC值与微灶转移淋巴结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487),HE病理阳性淋巴结ADC值与微灶转移淋巴结ADC值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0.007)。以ADC=1.031×10-3mm2/s作为阈值区分微灶转移淋巴结与病理阴性淋巴结较为合适(敏感性63%,特异性66.7%)但优势比仅为3.405,检验能力较低;以ADC=0.9735×10-3mm2/s作为阈值区分微灶转移淋巴结与HE病理阳性淋巴结能得到较好的敏感性(83.3%)、特异性(84.6%)和优势比为27.5。
结论:
1.以ADC=1.031×10-3mm2/s及ADC=0.9735×10-3mm2/s作为阈值判断淋巴结,当ADC<0.9735×10-3mm2/s时,判断淋巴结为HE病例阳性淋巴结;当0.9735×10-3mm2/s<ADC<1.031×10-3mm2/s时,判断淋巴结为微灶转移淋巴结;当ADC>1.031×10-3mm2/s时,判断淋巴结为病理阴性淋巴结。但以ADC=1.031×10-3mm2/s作为阈值区分微灶转移淋巴结与病理阴性淋巴结的效果并不理想。
2.DWI比常规MR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