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文文本和原文作者是翻译的中心,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而读者和译者的地位常常被忽视。尧斯和伊赛尔提出的接受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史上对读者地位的轻视。接受美学认为,只有在读者阅读以后,文本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红楼梦》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其作者曹雪芹和高鹗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在贾府及其周边人物的描写,此书展现了一副巨大的封建社会的画卷。自问世以来,《红楼梦》一直是广大研究者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也致力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夫妇翻译了第一个完整的《红楼梦》英译本。习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各种信息,习语翻译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译作成功与否。通过对《红楼梦》的杨宪益夫妇译本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习语翻译中的翻译策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经过研究影响习语翻译的因素,本文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存在两个接受过程。一是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目的语进行再创造。通过对这两个环节的分析,本文指出译者在融合目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同时,能充分发挥主体性,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更好的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红楼梦》中习语的特征以及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并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分析了《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策略。习语的翻译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直译,直译加注,替代习语中形象和意译。第三部分分析杨译本中对习语的翻译,并结合译者的双重身份,分析了习语调整的内在原因,如:宗教,文学,传说以及生活习惯,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自己本身的期待视野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