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的评估报告指出,在1880—2012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约0.85℃。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明显增加。极端气候的突发性和极端性使其对植物和植物群落造成了比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更大的影响,致使植被生境严重退化或丧失,植被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1960—2014年内蒙古地区100个气象站点日降水数据和1982—2014年GIMMS-NDVI遥感数据,分析了极端降水指数和植被NDVI时间演变趋势以及空间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不同时空尺度和不同植被类型区探讨内蒙古地区极端降水指标与植被指数年/月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60—2014年内蒙古所有极端降水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趋势不显著,但年际波动特征明显。根据各极端降水指数空间变化趋势来看,持续干燥指数(CDD)年平均趋势自西向东减少,其余指数年平均趋势均自东向西减少。全区各极端降水指数空间分布趋势中强降水日数(R10)、持续湿润指数(CWD)、强降水量(R95)、单日最大降水量(Rx1day)、普通日降水强度(SDII)和年总降水量(PRCPTOT)上升趋势站点所占比例高于下降趋势站点,持续干燥指数(CDD)、5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和潮湿日数(NW)与此相反。极端降水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内蒙古东部和中部极端降水指数下降趋势明显,而东北部和西部上升趋势较明显。(2)1982—2014年内蒙古植被NDVI年最大值总体上具有不明显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为0.003/10a,其中2010年以前上升缓慢,而2010年以后上升较明显。各月NDVI年际波动特征明显,6月NDVI具有下降趋势,4-5月、7-10月NDVI具有上升趋势,其中10月NDVI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其趋势为0.01/10a(P<0.01)。(3)1982—2014年NDVI年际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兴安盟东部、通辽市南部、赤峰市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鄂尔多斯市东部、巴彦淖尔市南部等地区NDVI上升趋势较大,其上升速率介于0.1/10a~0.2/10a之间;在兴安盟西南部、通辽市北部、赤峰市北部、锡林郭勒盟东部偏中地区、呼和浩特市北部小部分地区NDVI下降趋势较大,其下降速率介于-0.09/10a~-0.05/10a之间。整体上,研究区NDVI下降趋势的面积大于上升趋势的面积。大部分地区各月NDVI呈减少趋势,只有少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4)根据极端降水指数与NDVI之间的相关性得出,R10、R95、Rx1day、Rx5day、SDII和PRCPTOT与NDVI相关系数为0.64、0.66、0.59、0.53、0.72和0.62,均大于0.5(P<0.01),明显大于其它指数与NDVI的相关系数。NW与NDVI的相关系数为0.42(P<0.05)。年极端降水指数对NDVI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但大部分地区NDVI与极端降水指数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区来看,极端降水指数对典型草原区、荒漠草原区、草原化荒漠区和草甸草原区植被的影响较大,多数极端降水指数与各植被类型区NDVI呈显著相关。(5)极端降水指数与NDVI月际变化的相关性及滞后性表明,Rx1day和Rx5day对7月份植被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55和0.54,并呈极显著相关。其次Rx1day和Rx5day对6月份植被的影响较大,呈显著相关。近33年4—10月Rx1day和Rx5day与NDVI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决定系数R~2均在0.75以上,其月尺度相关系数高于年尺度。当月和前两个月的Rx1day和Rx5day对NDVI影响最大,相关系数达0.85以上(P<0.05)。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农区和草原化荒漠区的植被受当月极端降水指数影响较大,呈极显著相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农区和森林区植被受前两个月极端降水指数影响较大,呈极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