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大豆田间广泛施用的14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对氯苯氧丙酸、对氯苯氧乙酸、苯氧丁酸、麦草畏、2甲4氯苯氧丙酸、2甲4氯苯氧乙酸、2,4-滴、3,4-滴、2,4-滴苯氧丙酸、2,4,5-涕丙酸、2,4,5-涕、2甲4氯苯氧丁酸、2,4-滴苯氧丁酸、吡氟禾草灵酸)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大豆基质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提取方法,通过选择衍生化试剂、优化酯化方法建立了GC/ECD和GC/MS检测方法。
样品经过粉碎过筛,用乙腈-50mmol/LHCl(7:3,v/v)提取,使用GPC除去大分子的蛋白、色素、油脂等杂质以及MAX小柱进一步净化处理。
在GC/MS方法中使用三甲基硅重氮甲烷对目标分析物甲酯化,质谱系统采用EI轰击源,SIM模式进行参数采集,成功地对14种苯氧羧酸除草剂进行了有效分离和定量确证。在10、20、100μg/kg三个添加水平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8.8~94.3%,相对标准偏差4.7~15.2%。检测下限为6~50μg/kg,定量限分为20~170μg/kg。
GC/ECD方法中用五氟溴苄酯化提高目标分析物的响应。对酯化条件及酯化产物的硅胶柱净化除杂做了优化。通过程序升温使13种苯氧羧酸除草剂(除吡氟禾草灵酸之外)的五氟溴苄酯充分分离,1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在质量浓度5~100μg/kg之间,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4~0.9993;在10μg/kg和100μg/kg两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均在7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2~7μg/kg,定量限分别0.6~20μg/kg。探讨并利用GC/MS对GC/ECD色谱分离的具体条件做了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