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类活动已成为导致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因地制宜地确定内蒙古草甸草原最佳草地处理方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半干旱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仅围封(UNM)、围封+1年刈割(M1)、围封+多年刈割(ML)、围封+火烧(F)和放牧(G)等不同处理方式对植被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分析经不同处理植被物种组成、植被数量特征、群落多样性以及土壤温度、含水率、电导率、有机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已成为导致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因地制宜地确定内蒙古草甸草原最佳草地处理方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半干旱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仅围封(UNM)、围封+1年刈割(M1)、围封+多年刈割(ML)、围封+火烧(F)和放牧(G)等不同处理方式对植被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分析经不同处理植被物种组成、植被数量特征、群落多样性以及土壤温度、含水率、电导率、有机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植被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初步确定内蒙古半干旱草甸草原的最佳处理方式,为草甸草原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M1、F和G较UNM处理,不同干扰会使一些物种消失,又会产生一些新物种;不同草甸草原围封样地经不同处理,禾本科优势种的地位保持不变。草甸草原不同样地各功能群物种的重要值经不同处理差异性明显;全年放牧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的重要值降低4%~6%,杂草类增加24%,季节性放牧各功能群重要值无显著性差异;菊科物种经火烧处理反应较为灵敏,重要值增加24%,围封+1年刈割(M1)处理增加了杂草和豆科的重要值,菊科重要值降低34%。不同草地处理方式对植被群落数量(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产生影响,全年G处理植被数量特征均最低(36.51cm、81%、567.83g/m~2),较UNM处理分别降低39%、10%和24%,而季节性G较UNM处理植被高度、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13%、6%,植被盖度无显著性差异;F较UNM处理植被数量特征显著增加;M1较UNM对植被数量特征的变化因植被群落的不同存在差异,M1处理在某种(禾本科)环境条件下对植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于(菊科)物种环境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样地G较ML处理,植被数量特征均降低。不同处理下,UNM处理物种多样性最低。G较UNM处理植被群落α多样性增加,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分别增加46%~50%、14%~28%、4%~13%,均匀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季节性G较UNM处理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F、M1较UNM处理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增加,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性无显著性差异;ML较G处理物种多样性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和三种土壤水解酶活性均降低,具有“表聚性”;G较UNM处理,牲畜的采食和践踏,植被消耗严重,植被光合作用进入土壤根系的养分降低,降低了微生物活性,使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酶活性均降低;UNM处理土壤表层富含大量的凋落物,且避免了牲畜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均增加;F处理后凋落物和立枯物以灰分的形式进入土壤,土壤肥力增加,植被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较灵敏,植被生长茂盛,根系分泌物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加。ML过程中产生的酶较G过程更为活跃,蔗糖酶和碱性碱性磷酸酶均增加,而牲畜在践踏的同时会促进凋落物和粪便的分解,牛羊粪便中含有较多的尿素成分,土壤脲酶活性增加。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围封+火烧(F)是草甸草原草地最佳的处理方式。
其他文献
<正>为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相关重点问题研究,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事启动2021~2022年度司法改革专项调研课题工作,确定了人民法院推进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以下简称“五五改革纲要”)情况实证分析研究(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为了解决暗管排水条件下排水排盐伴随着养分流失加剧问题,探求适合盐渍化灌区暗管排水农田的减污调控机制。本文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暗管排水试验场为研究区域,开展了为期2年的暗管排水监测试验。设置普通尿素(CK)、控释肥(CF)和有机硅水溶性缓释肥(OF)3个处理,在保证灌水量、施纯氮量相同条件下,开展了盐渍农田暗管排水条件下水氮运移和作物生长对不同氮肥响应及模拟研究。明确了暗管排水农田水-氮调控模式下
鉴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混凝土建筑物与构筑物服役环境恶劣,所处环境中氯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大量存在且浓度各不相同,混凝土在此环境中服役易发生膨胀、开裂等破坏,从而出现强度损失,最终导致混凝土破坏。同时我国西北部地处高纬度区,混凝土还将受到冻融侵蚀破坏,导致混凝土破坏机理更加复杂。因此本文选择开展冻融循环与氯盐、硫酸盐侵蚀的共同作用下普通混凝土(PC)、单一纤维混凝土(XC,WC),混杂纤维混凝土(XWC)、
位于内蒙古高原中东部的温带典型草原,是我国北方作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及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草原型流域水文功能逐渐衰退,生态系统退化现象日趋严峻,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从流域生态格局和水文过程出发,开展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对草原生态保护、区域农牧业发展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对象,
黄河冰凌灾害问题在历史上以孕灾环境复杂、突发性强、难以防治而成为我国冬春季节江河中极为突出的自然灾害。内蒙古河段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河道流向和气候条件,导致凌汛期灾害频发。本文针对变化环境下内蒙古河段防凌减灾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法、水体指数法提取凌汛致灾因子蕴含的持续性、突变性规律;采用横、纵向形态分析和断面地形法,定性、定量明晰海勃湾枢纽坝下河道冲淤演变
微塑料作为一种易迁移、粒径小、危害大的新型污染物,在水体环境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在海洋、河流、高山湖泊、城市湖泊、水库等环境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但大多以微塑料的基础调查、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水平迁移分布和在水体中的毒理效应为主,关于微塑料自身性质影响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迁移分布以及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迁移分布与风速相关性的研究为数不多。本文以北方典型浅水湖泊乌梁素海作为研究区,以微塑料为研究对象
随着全球工业和科学的快速发展,混凝土作为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具有泛用性和无可替代性,但其也暴露出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与能源等相关问题,所以如何利用好混凝土这把“双刃剑”尤为关键。工业废料粉煤灰具有产量大、造价低、优化混凝土内部级配等优点,但同时会造成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降低等缺点;纳米SiO2作为建筑新型材料由于高火山灰活性、晶核诱导效应、填充效应等优点,使混凝土全龄期抗压强度提高、抗盐冻融性能改善明
由于砒砂岩风化的岩土体极易受重力、水力、风力侵蚀,又由于工程开发等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大量松散砒砂岩裸露在地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若能将松散砒砂岩作为可利用资源,结合当地电厂粉煤灰废料和水玻璃研制经济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应用于公路路面基层、路基围护和农田衬砌等工程领域中,对固土挡沙、减少当地水土流失、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环保效益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砒砂岩水泥复合土为研究
土壤盐渍化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全球范围的土壤盐渍化加剧,给人类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灌区的土壤盐渍化及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威胁。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套灌区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盐量等重要指标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18年至2020年中4月、10月的12景Landsat8 OLI及Sentinel-2遥感数据为基础,引入多种
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区域生态环境差、生态功能脆弱等许多生态问题亟需解决,科学引导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的制定治沙方案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课题的研究针对于风积沙颗粒粒径小的特点,可作为天然细骨料,深入思考了如何合理利用风积沙资源,并通过试验研究制备了风积沙水泥基自流平砂浆。本文通过组成材料对自流平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以及配合比的正交试验优化,制备了风积沙水泥基自流平砂浆,并对材料成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