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蹴鞠运动起自战国时代,在我国古代传承历史悠久。这项运动大体经历了秦汉、唐、宋三个高峰时期,最早关于“鞠”的制作记载出现在《汉书》中,当时“鞠”的制作比较简单,从外形看仅有两片皮子合成,里面填充毛发,是实心球。到了唐代鞠的制作发生重大变化。唐“鞠”由八片皮子构成,内有胆、充气的球,外形更接近圆形。宋代“鞠”的形制与唐代相似,内以牛彘胞充气而成,外面由12片或16片皮子合成,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种类更加多样。宋代蹴鞠运动根据赛制和参与社会人群不同,有不同的蹴鞠规则。主要可分为“筑球”和“白打”两种,其突出特点之一在于强调身体对抗性减弱,娱乐观赏成分增加。“白打”不用球门属个人表演性活动,对球员控球能力有更高要求,除手外身体各部位均可触球,变换各种花样,先落地或违规者输。“筑球”是用球门的蹴鞠活动,从军中之戏演变而来。中间树立三丈高竹竿,上有“风流眼”,双方队员隔竿站立,参赛队员各12人,因司职不同有不同称呼,双方以破过门多者为胜。由于宋代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繁荣,还出现了专门的蹴鞠表演团体,以“齐云社”最为著名,比西方类似团体早600多年。宋代从皇帝到士大夫、官僚阶层都将蹴鞠作为平日娱乐活动,宋太祖、太宗、徽宗及孝宗等都是蹴鞠运动热衷者。宋朝士大夫中,还有丁谓、高俅、李邦彦等著名蹴鞠人物。蹴鞠也成为宋朝接待外邦使臣的宴会助兴项目,成为一种礼仪文化。宋朝官方教坊司也有专门蹴鞠艺人,从事表演活动。宋代民间也和前朝一样,深爱蹴鞠运动。随着经济文化娱乐活动发展,涌现出吴金脚、庞安常等民间蹴鞠代表人物,勾栏、瓦舍中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优秀蹴鞠艺人,在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中,蹴鞠表演也是普遍流行的娱乐项目。宋朝蹴鞠运动兴盛,也影响了周边国家及民族政权,金朝有专门从事蹴鞠表演的教坊人员,在金代出土文物中,也有以蹴鞠为内容的铜镜等。宋朝蹴鞠运动兴盛,有前朝历史遗风影响,也受宋朝当时文化娱乐、商品经济发展、官方示范推动等因素刺激。而市民阶层兴起,是蹴鞠运动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宋代蹴鞠运动的兴盛,促进了体育运动特别是球类运动的发展,增强了民族体质,丰富了人民文化娱乐生活,也促进了宋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文化结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