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呈现方式,同时也是国家进行价值观控制的物质媒介。在各科教科书中,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传授历史知识和技能外,还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主要来源。通过政府审定和由政府颁行的教科书,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一个国家向其人民宣示其国家统治的正当性及国家主权正统性的重要工具。因此,论文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华师版)三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来探究初中历史教科书所承载的价值取向。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和文本分析法。首先,用文献法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检索出有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用文本分析法、统计法对教科书文本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三个版本教科书编写各有特色,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教育部所属的一家大型专业出版社,政治色彩明显。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学术型单位,学术性较强;但共同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下主流价值取向,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国家利益至上,政治取向明显。历史教科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民族与国家利益至上,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当下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愈来愈呈现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民族优越等政治取向。第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人文价值取向显著。历史教科书的编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自身发展,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进行编排,逐渐从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达到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和完善的最终目的。第三,跟进时代步伐,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迈进。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方面越来越注重内容的生动有趣,排版的图文并茂,知识课与活动课并重等多样化呈现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刻板的史实讲述,让学生在丰富有趣情境中获得知识。第四,专业化、成人化、学术化的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以北师版和华师版编制的教科书尤为明显。历史教科书在语言描述和故事情节描写方面都存在超出初中生认知水平的现象,与现在所提倡的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相背离。以上结论引发了笔者对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方面进一步的思考。第一,在历史教科书编制方面,应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呈现历史,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少数民族经济史和文化史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增加中国史与外国史联系的比重。针对教科书存在的专业化、成人化、学术化倾向,教学内容的编写应以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减少艰涩难懂的学术内容,呈现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内容。第二,在历史教学方面,教师要尽量避免灌输不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全球和谐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应提倡多样化教学方式,把人文性引入课堂,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想象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教师在讲解时,结合实际生活,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第三,在学生学习方面,历史教育的多元化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资源,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历史。除了教科书以外,还要通过网络,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历史资料如野史、正史、杂史等,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