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油藏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两大支柱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从静态和动态、从地质和开发不同角度对东濮凹陷文33块沙二下油藏进行综合研究,预测剩余油分布,探讨一条老油田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思路。采取沉积旋回-岩相厚度法,将本区划分了8个砂组58个细分小层,建立了对比骨架剖面和细分小层基础数据库。从区域构造发育展布规律入手,重点理顺断块西部、北部复杂带的断层格局及小断层组合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北部复杂带自西向东主要发育三个条带。西部复杂带断层有规律展布,由一系列西倾的、文东断层的补偿断层组成,是文东断层和文140断层所夹持的地堑带。研究地层沉积特征表明,本区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道、前缘砂、水道间、远砂及泥坪等5种微相。在测井资料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水淹井与邻近老油井测井资料的变化关系,分析注入水对四性关系的影响及其在测井资料上的反映,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认为本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在平面上变化快,分布极不均匀,非均质性严重。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储层参数的三维模型,以细分小层为基础输出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体,直接用于数值模拟模型,实现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通过垂向上细分层策略、细化相渗曲线类型及其辅助技术应用,实现非均质属性在油藏数值模型中的表征;通过精细历史拟合,储量拟合相对误差仅0.5%,各项开发指标拟合程度比较高。通过动态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有机结合,分别以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有效厚度和剩余油丰度表征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构造、沉积相带、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因素的控制。断层附近、断层夹角区域、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剩余油零散分布;前缘砂、水道间和远砂微相采出程度相对低,水淹较轻,剩余油基本上连片分布;平面上井网不完善、注采不配套的部位是剩余油的相对富集区。分析了剩余油潜力,提出挖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