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镜下探条扩张治疗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扩张时应用探条的数目及探条直径的选择。方法:收集我院内镜中心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4例食管术后因自觉吞咽困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吻合口狭窄的患者,44例患者均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治疗共扩张69次。44例患者根据扩张前食管吻合口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组为胃镜可以通过吻合口组,B组为胃镜不能通过但鼻胃镜可以通过吻合口组,C组为鼻胃镜不能通过吻合口组,本研究分为二个阶段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所有扩张患者首次扩张的相关资料,第二阶段研究多次扩张的患者每次扩张的相关资料,每个阶段均按上述分组,在分组后加1、2来区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吻合口距门齿距离,吻合口狭窄程度,总扩张次数,每次扩张应用探条数目,探条的直径,每次扩张程度,扩张后临床吞咽困难Stooler分级(Stooler分级疗效判定:显效为治疗后患者能进各种食物,达到1级或0级标准;有效为患者能进半流质饮食,达到2级标准;无效为患者仅能进流食或仍不能进食。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及并发症,随访结果等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9.8±9.6岁,共扩张69次,平均1.57次/人,最少1次,最多4次,本组资料中扩张治疗2次的患者有11例,扩张3次的有4例,扩张4次的有2例,其中1例患者因扩张后吻合口充血糜烂明显,不宜再次扩张而放弃进一步扩张治疗,还有1例患者多次扩张后因对扩张效果不满意而置入支架。44例患者扩张治疗后随访6个月,按Stooler分级进行扩张治疗后疗效的评价,42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有12例患者在治疗后能进各种食物,达到0级标准;24例患者能进固体软食,达到1级标准;6例患者扩张治疗后能进半流质饮食,达到2级标准;1例患者因放弃进一步扩张治疗而只能进流食,1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可以进各种食物,吞咽困难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扩张总有效率达到95.5%。44例患者中没有食管穿孔、大出血、黏膜撕裂等并发症病例发生,也没有吻合口、残胃肿瘤复发病例发生。44例患者按首次扩张时食管吻合口狭窄程度分成三组,得出三组在扩张应用探条数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组应用探条数目显著少于B1组(P<0.05),B1组应用探条数目显著少于C1组(P<0.05);在扩张应用探条起始直径的选择上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组扩张时应用探条的起始直径大于B1组(P<0.05),B1组扩张时应用探条的起始直径大于C1组(P<0.05);三组在扩张应用探条终末直径的选择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1组扩张时应用探条的终末直径大于B1组(P<0.05),B1组扩张时应用探条的终末直径大于C1组(P<0.05)。对于多次扩张的患者,我们将这些多次扩张的患者同样按每次扩张前其食管狭窄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组,得出三组在扩张应用探条数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2组应用探条数目显著少于B2组(P<0.05),B2组应用探条数目显著少于C2组(P<0.05);在扩张应用探条起始直径的选择上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2组扩张时应用探条的起始直径大于B2组(P<0.05),B2组扩张时应用探条的起始直径大于C2组(P<0.05);三组在扩张应用探条终末直径的选择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2组扩张时应用探条的终末直径大于B2组(P<0.05),B2组扩张时应用探条的终末直径大于C2组(P<0.05)。结论:内镜下探条扩张术治疗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有效率高,并发症少;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行扩张治疗时,扩张前食管狭窄越明显,扩张治疗时应用探条数目越多,选择探条的起始及终末直径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