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人类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增长趋势显著,过去人们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多采用用非手术治疗的方式,以卧床休息、支具固定、口服止痛药物、腰背肌功能锻炼为主,治疗过程中疼痛缓解一般较明显,但需长期卧床,导致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且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多为老年患者,易引起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等并发症。传统开放手术因创伤大,椎弓根内固定螺钉因骨质疏松致螺钉把持力差易松动,手术风险高,使开放手术难以在临床上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出现,为许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解除了疼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微创技术并非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治疗,仍存在椎体再发骨折及遗留术后残余痛的风险。目的评价不同药物加或不加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四组,A组为活性维生素D3+钙剂组,B组为活性维生素D3+钙剂+唑来膦酸组,C组为活性维生素D3+钙剂+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D组为活性维生素D3+钙剂+唑来膦酸+PVP组,并对各组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并根据VAS评分标准及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与A组比较,B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D组VAS评分为3.37+0.38,分别与A组(7.43±1.43)、B组(7.23+0.93)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7.22±1.38)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D组VAS评分分别为2.07±0.24、1.84±0.22和1.24±0.14,均明显低于其他治疗组(P<0.05)。A组和C组治疗后BMD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治疗后BMD分别为0.659±0.052g/cm2和0.666±0.049g/cm2,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B组和D组治疗后BMD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A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活性维生素D3和钙剂联用唑来膦酸能有效提高患者BMD,三药联用治疗1月后较单纯应用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3能有效地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2.综合应用活性维生素D3+钙剂+唑来膦酸+PVP能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致的腰背部疼痛,提高骨密度,并能遏制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