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家声誉并非一个新概念,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又是一个新问题。每逢危机,声誉问题都更容易引发人们更深刻的思索,而有关声誉的研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有关企业家声誉形成机制的研究,一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为主导。经济学在“经济人”假设下认为企业家追求声誉是为了“长期利益最大化”;管理学摈弃了经济学这种片面的人性假设,认为企业家追求声誉还出于“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精神目的。除此之外,很少看到其他的解释出现在主流言论中。这就容易片面强化社会公众意识中对声誉与其主体间正面关联的认识。然而,当我们反视现实的时候,却发现上述种观点并不能很好的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声誉现象,比方说浙商的群体性低调,部分企业家的“59”岁问题,众多“麦道夫”不惜透支声誉以谋取短期利益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企业家声誉机制来理解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并非是声誉机制本身存在缺陷,而是我们对声誉的理解还有待提高。这种提升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
第一,更加全面地认识企业家追求声誉的复杂动机。企业家不仅仅是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也不仅仅是追求精神满足的道德人,企业家与企业具有很强的捆绑性,因此他是“经济人”+“社会人”+“企业人”的复合体。这就决定了企业家追求声誉的动机是复杂的,我们需要去拓展和认识它。
第二,应当进一步丰富企业家声誉的内部结构并更加全面地看待它。当前对声誉结构的描述一直以态度结构为主,它无法反映出声誉作为一项资产和信号所应有的特性,制约了声誉信号所能向大众传达的信息内容。只有丰富了声誉结构,我们才能通过更多的结构指标更准确地对企业家声誉进行判断。
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笔者从企业需求、控制权安排、外部环境和企业家个人特质四个方面寻找影响企业家声誉形成的复杂因素;同时结合了声誉的资产属性和信号特征,建立了以美誉度、知名度为基本结构,以清晰度、偏离度、强度为延伸结构指标的整体声誉结构。通过实证案例、问卷调查、相关与回归分析手段,对影响企业家声誉形成的复杂因素进行了验证。
最后,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推动企业家建立良好声誉的驱动因素确实是复杂的,超出了经济学中有关经济人假设下的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目的和管理学中企业家对成就发展的需要。经检验,复杂的驱动因素来自于企业组织对企业家的依赖性、企业的控制权安排、企业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四个方面。
(2)促使企业家追求声誉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动机对企业家声誉各维度的影响效果是不同,这将导致企业家声誉的内部结构因驱动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企业家追求声誉的复杂动机将通过其日常最基本的管理工作角色表现出来,而特定的管理工作角色确实能有助于提升企业家声誉的某些维度。
(4)从企业家承担的管理工作角色并不能反向判断出其真实动机,或者说,表现出来的行为对隐藏的动机也具有一定的掩盖性。
(5)品质信任型的驱动因素将比情景信任型的驱动因素带来更高的声誉一致性或稳定性。
通过对上述研究结论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从完善外部制度环境、加强公司治理、提升公众意识、加强企业家自身修炼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有效的企业家声誉机制的若干建议:
(一)在完善外部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得出五点启示:(1)积极引导、鼓励形成一种重视声誉问题、尊重优秀企业家的社会氛围;(2)加强政府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多了解企业家和企业的难处与发展需求,为企业营造长久、稳定的发展环境,减小因环境变动造成的企业家经营“短视”问题;(3)加大对歪曲报道、虚假报道企业家声誉事件的处罚力度,保障企业家声誉信号的真实可靠性;(4)正确引导社会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以往形象不好或受传统意识偏见影响的行业,更要引导它们主动改善行业形象,避免因公众对行业的偏见而抑制了企业家追求声誉的意愿;(5)进一步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大对声誉问题的处罚力度,督促企业家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杜绝部分企业家刻意追求声誉影响到不良动机在内心萌发。
(二)在提升公众意识方面,得出四点启示:(1)正确认识到企业家人格特征的多元性,是社会公众认清企业家声誉及其动机的前提;(2)应深刻认识到企业家追求声誉动机的复杂性,不能仅仅关注声誉信号表面所反映出的“好”和“坏”,在“知其然”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3)应分清企业家声誉结构中美誉度、知名度和强度等多个维度的差异,不能简单看待声誉;(4)应意识到利益相关者网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当通过接触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更全面地获取企业家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企业家做出更准确的评价和判断。
(三)在加强公司治理有效发挥激励约束方面,得出以下三点启示:(1)应意识到企业所有权、控制权的过度分散不利于企业家声誉的形成,要激励企业家进行个人声誉投入,就必须保证其声誉带来的收益不能被过分稀释;(2)企业股东应注重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更多地将企业家的激励与长期战略目标相挂钩,促使企业家更多地思考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塑造问题;(3)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应处理好企业家、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家族成员与外部人的不协调对企业家声誉形成的抑制。
(四)在提升企业家个人修养方面,得出以下四点启示:(1)企业家应意识到对企业而言,企业家声誉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但经营的不好,也可能变成一项负债;(2)企业家应努力培养自身的长远眼光,这是企业家声誉机制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3)企业家必须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舆论环境越来越开放,“刻意低调”不是长远之计,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对外开放性,勇于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评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家声誉;(4)企业家应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企业的第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