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提高,节能环保压力增大,必定要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5亿吨,但利用率却不到5%。谢玉红在“2015第一届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论坛会”上提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提出切合现状的资源化建议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面积估算法对2012年建筑垃圾总存量、2012-2014年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进行估算,发现2012年全国未经处理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总存量约166亿t。新型城镇化以来,全国和各地区的建筑垃圾年产生量仍具增加趋向。2014年全国建筑垃圾产生量达19.93亿t,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的建筑垃圾产生量最多。巨大的建筑垃圾存量、年产生量对资源化模式提出现实要求。通过构建湖北省建筑动态物质流模型,得出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技术模式是湖北省现阶段最佳建筑垃圾处理模式。并建议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较多的省份,优先选择建筑垃圾综合处理技术模式;东部和中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的绝大部分省份,优先选择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技术模式;西部竹木建筑较多的省份优先选用建筑废木材回收利用技术模式。同时,通过对比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模式,发现我国仍以简单的填埋、乱堆滥放为主,缺少大型综合性建筑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执法不严、律例不健全。因此,要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政策体系,强化建筑垃圾处理倒逼机制,为垃圾资源化处置提供法制保障;增加政府对建筑垃圾处理的重视度、扩大补偿优惠政策,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工作,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意识;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成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投融资促进平台;创新建筑垃圾管理模式,构建建筑垃圾处理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管理模式;实现产学研政联动、提升资源化处理技术及推广应用;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社会认可度;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方合作,推进产业化发展。本文创新的构建了湖北省建筑动态物质流模型,假定对房屋的需求受人口和人均GDP影响,建筑物将在服务生命周期后拆除,建筑物系统的物质投入覆盖砖木、砖混、钢筋混凝土、钢四大类建筑物结构,并运用湖北省建筑物的物质消耗强度的详细数据估计物料消耗和CO2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从而比较目前的建筑垃圾处理模式提出最佳处理模式。这一研究方法更准确、全面的分析了建筑物质输入输出状况,对不同的建筑垃圾处理模式进行比较,提出符合各地区发展的最佳建筑垃圾处理模式以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