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齐云山道教史的发展特征为切入点,结合中国道教史的脉络和齐云山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在充分研读《齐云山志》并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利用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文学以及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齐云山道教科仪的基本内容和齐云山道教的总体特征,详细阐述齐云山道教在明代发展的盛况,并从徽州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孝”、“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齐云山道教对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论文第一章概述齐云山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特点以及明代的道教政策。地理环境是区域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明代皇帝崇奉道教是齐云山道教兴盛的重要原因,而新安理学盛行的儒风是齐云山三教融合和“文士宗教”形成的有利因素。第二章详细阐述明代齐云山道教的兴盛原因及表现。齐云山道教肇始于唐宋时期,后在民间玄帝、财神和忠义神信仰的基础上,齐云山道教信仰的影响不断扩大。由于下层普通民众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抵抗和民众求子的夙愿,齐云山玄帝在民间拥有广泛的信仰团体,加上嘉靖皇帝在齐云山求子成功后,该山的道教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除了皇室的敕封和赏赐外,齐云山还有“江南小武当”之称。第三章论述齐云山道教的文化特征。从齐云山的宫观文化和道士修为来看,齐云山道教具有三教融合的特征;从齐云山道士的生平历史和道教洞天福地所扮演的角色来看,齐云山道教具有浓厚的“文士宗教”特点。第四章分析齐云山道教对后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齐云山香会和文学艺术方面。本文认为,齐云山道教在民间信众广泛,影响深远,尤其在清代,齐云山朝山进香活动甚为流行,体现出道教与民间信仰不断融合的特点。时至今日,进香活动仍在保留。齐云山留下了大量明代的摩崖石刻、碑刻、诗文、道教宫观建筑群以及道教音乐和道场,这些历史遗存对当今文学艺术、建筑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