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股骨头坏死中晚期常因臀中肌等髋外展肌肌力下降出现跛行症状,股骨头多向外上方移位,呈现不同程度的半脱位。然而,股骨头坏死合并半脱位状态并非仅出现于股骨头坏死晚期阶段,而是在一部分患者发病初期就已经存在半脱位,往往这类患者从诊断至塌陷阶段时间较短,预后较差。本前瞻性研究旨在通过锻炼髋关节外展肌观察影像学和外展肌肌力的变化,评估外展肌肌力锻炼对纠正半脱位,改善头臼关系,增加头臼覆盖面积的作用。同时对既往病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外展肌肌力的重要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骨科保髋病区收住院患者;回顾性对照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骨科门诊或住院患者。两组患侧均为股骨头坏死合并半脱位,分型属于JIC分型中的C1型。前瞻性研究(观察组)采取髋关节外展肌肌力锻炼结合中医药保守治疗。临床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仅采取中医药保守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主要包括髋关节内侧间隙、髋关节内侧间隙比、股骨头横向偏移度、臼头指数、骨髓水肿)改变;同时对观察组治疗前后进行外展肌肌力测量,并自身对照外展肌肌力及疼痛评分、Harris评分、iHOT-12评分、SF-12生活质量评价等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对照各纳入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年龄25~64岁,平均40.70±8.74 岁,体重 46.5~80 kg,平均 60.79±9.17 kg;身高 153~183 cm,平均 167.53±7.61 cm;BMI 17.31~30.86 Kg/m2,平均 21.67±2.78 Kg/m2;随访时间7.15~12.45月,平均9.93±1.27月。回顾性对照患者中,年龄20~62岁,平均39.17±11.53 岁;体重 47.4~85 kg,平均 61.39±9.46 kg;身高 156~180 cm,平均 168.90±6.45 cm;BM 17.21~28.4 Kg/m2,平均21.37±3.02 Kg/m2;随访时间7.2~13.42年,平均10.31±1.56年。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初诊的髋关节内侧间隙值、内侧间隙比、髋臼跨度、臼头指数,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于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内侧间隙值、髋关节内侧间隙比、股骨头横向偏移度、臼头指数的P值均明显小于0.05,表明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外展肌肌力变化(力矩峰值、平均力矩峰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iHOT-12评分、SF-12生活质量评价,P值均明显小于0.05,表明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iHOT-12评分、SF-12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性改变,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髋关节外展肌锻炼能够明显增加外展肌肌力,提高肌肉力矩峰值,改善肌肉性能,对维持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2.髋关节内侧间隙比与臼头指数均能反应股骨头脱位情况,而内侧间隙比更能准确反应股骨头内侧间隙增宽程度。3.髋关节外展肌肌力增加能一定程度内移半脱位状态的股骨头,缩小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加髋关节内侧间隙比和臼头指数。4.股骨头横向偏移度是一种反应股骨头向内、向外移动的指标,运用在股骨头坏死合并半脱位评估中能够直观反应股骨头整体位置内外移变化程度。5.外展肌肌力锻炼可能对纠正半脱位具有一定疗效,通过维持关节外稳定,促进关节内稳定修复,延缓塌陷,即头外稳定促进头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