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F.Jackson)正式提出隐性课程。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课程研究也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但隐性课程的概念仍众说纷纭,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基础上,本文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隐性课程是课堂内外间接的、内隐的,由教育者以特定方式呈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隐性课程以学校的物质环境、教师行为形象以及班风校风为载体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成长。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其德育功效进行论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识和价值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励和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隐性课程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于是本文着重对隐性课程发挥巨大德育功效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做了一些探讨,从学校物质环境、教师的行为形象、学生的同辈交往、班风校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校的物质环境通过学生的环境知觉过程引导着其道德认识和价值观,环境的美感净化和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同化了学生的道德行为;2、教师运用6%示和正确归因影响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学生对归属和爱的心理需求促成了他什J之间的同辈交往活动,学生在交往活动中,通过对身边同龄榜样的模仿学习,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4、学生对集体舆论的认同、集体气氛对学生的‘请绪感染。学主对群体行为的从众心理为校风班风发挥德育功效提供了认识基础、情感基础 和于 为基础。 在对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做以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仇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以素质提高素质,以人格塑造人格;加强学校校风班风建设c
其他文献
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凸显,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幸福感的干预效果,并对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  方法:本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
研究生教育场域是学术场域与教育场域的交集,共同遵循着学术与教育双重逻辑。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研究生与导(教)师、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基于高深学问的教育性人际互动。在研究生
在当今就业难的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冲突,产生困惑,有的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而在这个过程中,择业观对择业行为有指导和决定作用。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试图
本文运用MERAC等速测力系统对北京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膝、髋关节肌群力量进行测试,速度设定为60o/s和240o/s。利用爱捷EIMG50录像解析系统对运动员抱提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解析,取
江西共大在世界教育史上与中国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拙文试图通过对江西共大办理的研计以及兴盛缘由的探析,不仅有助于作者正视其办学的经验与历史教训,而且以期为新世纪中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从体育部室领导、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入手,了解和探索了山西省普通高校(共14所本科高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