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F.Jackson)正式提出隐性课程。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课程研究也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但隐性课程的概念仍众说纷纭,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基础上,本文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隐性课程是课堂内外间接的、内隐的,由教育者以特定方式呈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隐性课程以学校的物质环境、教师行为形象以及班风校风为载体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成长。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其德育功效进行论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识和价值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励和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隐性课程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于是本文着重对隐性课程发挥巨大德育功效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做了一些探讨,从学校物质环境、教师的行为形象、学生的同辈交往、班风校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校的物质环境通过学生的环境知觉过程引导着其道德认识和价值观,环境的美感净化和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同化了学生的道德行为;2、教师运用6%示和正确归因影响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学生对归属和爱的心理需求促成了他什J之间的同辈交往活动,学生在交往活动中,通过对身边同龄榜样的模仿学习,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4、学生对集体舆论的认同、集体气氛对学生的‘请绪感染。学主对群体行为的从众心理为校风班风发挥德育功效提供了认识基础、情感基础 和于 为基础。 在对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做以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仇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以素质提高素质,以人格塑造人格;加强学校校风班风建设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