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描述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特征,并对缺铁性贫血的膳食、营养素、健康相关行为等不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日后开展缺铁性贫血针对性的干预及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调查于2012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辽源市东丰县居民进行调查。询问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健康情况登记表、家庭基本情况登记表、身体活动调查问卷等。医学体检包括身高、体重等。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红蛋白检测。膳食调查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详细记录3日内居民摄入食物及调味品的量。采用统一编制的“吉林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系统平台”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描述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并用构成比表示;不同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用率表示;不同人群缺铁性贫血的分布差异,采用χ2检验。最后,利用Logistic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回收问卷2751份,其中有效问卷2185份,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8岁,最大95.8岁,平均年龄(50.80±14.65)岁,18~、45~、60~岁人群分别为731例(33.46%)、820例(37.53%)、634例(29.02%);男性968例,占44.30%,女性1217例,占55.70%,男女比例为0.80:1;城市居民1070例,占48.97%,农村居民1115例,占51.03%,城乡比例为0.96:1。2.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67%,其中城市贫血率为13.18%,农村为10.22%,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21.354,P=0.013)。男性贫血率为16.32%,女性为7.9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χ2=99.337,P=0.001);城市男性贫血率为20.74%,农村为12.35%,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86.448,P=0.018);城市女性贫血率为7.52%,农村为8.43%。18~44岁组贫血率为13.68%,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χ2=14.746,P=0.001)。不同文化程度、职业间贫血率有显著性差异。3.调查对象中贫血人群谷类、蔬菜和禽畜肉类的摄入量低于非贫血人群,均有显著性差异(Z=-3.985,P=0.045;Z=-2.196,P=0.029;Z=-1.913,P=0.032)。贫血人群蛋白质摄入量低于非贫血人群(Z=2.210,P=0.028)。贫血人群的钙、铁、铜的摄入量与非贫血人群的差异具有显著性(Z=1.711,P=0.019;Z=-2.168,P=0.042;Z=2.090,P=0.041)。贫血人群的维生素A、维生素C的摄入量与非贫血人群具有显著性差异(Z=-2.258,P=0.024;Z=-2.502,P=0.01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C、铁、吸烟、饮酒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维生素C(OR=0.571,95%CI=0.251~0.906)、铁(OR=0.831,95%CI=0.769~0.897)为缺铁性贫血的保护因素,吸烟(OR=1.844,95%CI=1.507~4.807)、饮酒(OR=2.759,95%CI=1.283~5.932)为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1.吉林省城乡2185例成年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67%,其中成年男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6.32%,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7.97%。2.城市居民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高于农村,18~44岁年龄段高于其他年龄,大专/职大高于其他文化,在校学生的贫血率高于其他职业。3.膳食相关因素中,维生素C、铁为缺铁性贫血的保护因素。4.健康相关行为中,吸烟、饮酒为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