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减重步行训练的核心原理,将电动起立床与减重步行相结合,研制一种悬吊式模拟踏步床。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亚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悬吊式模拟踏步床训练,观察这种新型训练方式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及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根据临床需求和电力机械工程原理进行设计悬吊式模拟踏步床,包括床体、悬吊系统及踏步系统。床体可翻转直立,分为床身和床架。在床体上端设有减重装置,与人体减重带相连,构成悬吊系统;在床体底部设有被动踏步系统,由动力装置、踏板及绑带组成。在临床试验阶段,选取20名一般情况接近的亚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其中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悬吊式模拟踏步床训练;对照组则接受相同程度的常规康复治疗和电动起立床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14天,每天训练1次,每次训练30分钟。在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的下肢部分评定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使用表面肌电图测量并分析患者患侧股直肌(Rectus Femoris,RF)及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 Electromyography,iEMG),并对两组进行对比。 结果: 本研究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悬吊式模拟踏步床,可在不同角度下为脑损伤患者提供安全的减重踏步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患者下肢FMA、BBS和MBI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训练前后患侧下肢RF及TA的iE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训练后两组FMA、BBS、MBI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训练后两组RF的i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优于观察组;比较训练后两组TA的iE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亚急性脑梗塞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应用悬吊式模拟踏步床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同等程度的电动起立床训练,但在对患者患侧股直肌收缩能力的改善方面不如电动起立床训练,而对胫骨前肌收缩能力的改善则与电动起立床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