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核-壳型纳米材料的双模式发光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x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讨论以氟锆酸盐为基质的纳米材料基础上,构建了可双模式激发的核-壳型纳米发光材料Na3Zr F7:Yb3+,Er3+@GdxZryF7:Eu3+(3x+4y=7),通过结构及光谱分析手段研究了双模式激发下的上/下转换发光规律。本课题中样品的合成方法为溶剂热法。首先,为研究合成温度对Na3Zr F7:Yb3+,Er3+上转换发光的影响,我们制备了单分散的纳米粒子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和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980 nm红外激光激发下,样品均可发出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光,特别是,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样品的上转换发光强度也会迅速提高,这是由于样品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所导致的。其次,为研究Eu3+离子掺杂浓度对Gd Zr F7:Eu3+下转换发光的影响,我们合成了不同Eu3+离子掺杂浓度的样品,在273或395 nm光源的激发下,测量了Eu3+离子的特征发光,分析了其发光机制。实验结果表明,Eu3+离子的特征发光强度受其掺杂浓度的影响。本实验中,2 mol%的Eu3+离子掺杂浓度最佳。最后,为了研究Gd3+离子含量(浓度)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我们合成了Na3Zr F7:Yb3+,Er3+@GdxZryF7:Eu3+(3x+4y=7)核-壳型纳米材料。测量了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并采用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双模式发光。实验结果表明,壳层中Gd3+离子含量对核-壳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有改善作用,其原因取决于包覆壳层所形成的配位场。此外,在395 nm(直接激发)激发下,Gd3+离子含量变化对Eu3+离子的特征发光存在影响,这是Eu3+离子周围晶场变化所致;而在273 nm(基质激发)激发下,Gd3+离子含量的增加对Eu3+离子的特征发光有积极影响。综上,我们合成了Na3Zr F7:Yb3+,Er3+@GdxZryF7:Eu3+核-壳型纳米材料。该材料具备在红外/紫外双模式激发下实现上/下转换发光的光学特性,在生物医学、太阳能利用、防伪标记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实验结果有望为稀土掺杂纳米核-壳材料未来的实际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并使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是传统机械行业发展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以玩具机器狗的研制为切入点,运用
光束在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满足非局域非线性薛定鄂方程(NNLSE).对于强非局域介质,方程可以进一步简化成Snyder-Mitchell模型(一个新的线性模型).本论文利用该线性模型
本文首先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给出了光波导中模式的一般理论,然后分析了各向同性阶跃光纤中模式的理论,得到了沿A轴方向生长的单晶光纤在弱导条件下的电磁场的偏微分方程组,
本论文主要分析总结了一维有限光子晶体中光波的传输特性。 首先用传输矩阵法分析总结得到了一维光子晶体的透射率和反射率的具体的解析表达式。然后用解析矩阵
  本文在总结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评述了磁记录介质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进一步提高记录密度和存储容量所面临的物理和技术问题。在解决物理基础和技术问题的基础上,纳
本文采用月牙形散射元和新型的周期性结构,对其构建的二维硅基光子晶体的禁带和慢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叙述了与光子晶体相关的知识,包括概念、分类、特性和应用等,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散射元,说明了选取硅作为基底材料的原因,调研了与光子晶体知识相关的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光子晶体的理论基础。(2)构建了月牙形散射元,它具有各向异性和多个可控自由度等特点。采用月牙形散射元构建了二维光子晶体,
本文使用多孔阳极氧化铝(AAO)模板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成功制备出Co3O4纳米线阵列,对Co3O4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以及纳米线阵列的宏观磁性进行了研究;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
本论文运用量子化学方法在不同水平上研究了一个对臭氧有重要破坏作用的催化循环圈-Cl-ClO催化循环圈。首先对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了几何优化,谐振频率,偶极矩等方面的计算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尤其是混沌系统的研究被认为是本世纪末科学界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其它学科相比,非线性学科还处于相对比较年青的阶段,但是她的重要性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体现。
本论文提出了通过数字滤波技术滤除噪声,以提高光纤气体传感系统的测量精度的方案。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光纤直接吸收气体传感系统,并分析影响其灵敏度的主要原因—噪声,并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