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火针焠刺和暗疮针穿刺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2.对比两种疗法在治疗后疗效、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囊肿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火针焠刺)和对照组(暗疮针穿刺)两组,每组40人。治疗组采用火针蟀刺治疗,局部消毒皮损,应用单头火针,将针尖部分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待针尖烧红时,将火针对准囊肿顶部迅速焠刺入1~5mm,并快速抽出,随即用棉签挤压囊肿底部,将皮脂栓和脓液排出至干净,压迫创口、消毒。囊肿皮损如经过1次治疗已平复,则该囊肿旧灶不再做第二次治疗,再次治疗只针对未痊愈的和新发的囊肿皮损。每7天一次,疗程4周,于每次治疗前和最后一次治疗后7天进行皮损积分判定,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对照组应用暗疮针穿刺治疗,余同治疗组一致。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治疗前囊肿皮损积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40例,样本无脱落,痊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其中总显效率为70.0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40例,脱落2例,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5例,其中显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86.84%;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 (2)患者囊肿皮损积分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第8天的积分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第15天、22天、29天的积分评定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积分均值均小于对照组,即X治疗组<X对组。(3)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总共5例,色素沉着3例,凹洞2例,感染0例,不良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组出现不良反应总共12例,色素沉着5例,凹洞5例,感染2例,不良发生率为31.58%。结论: (1)火针焠刺疗法对囊肿型痤疮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火针焠刺疗法在治疗的显效率上优于暗疮针穿刺疗法。 (3)火针焠刺疗法治疗囊肿型痤疮,在治疗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色素沉着、凹洞、感染等发生率均低于暗疮针穿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