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如何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助力解决相关问题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得益于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海量的人类活动数据得以保存,形成结构多样的多源大数据。通过机器学习与空间统计分析,挖掘多源大数据中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优化设计是一种有效手段。将城市遥感影像数据、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如何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助力解决相关问题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得益于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海量的人类活动数据得以保存,形成结构多样的多源大数据。通过机器学习与空间统计分析,挖掘多源大数据中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优化设计是一种有效手段。将城市遥感影像数据、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人口统计数据整合为多源数据集,从城市空间特征识别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功能区、设施服务可达性测度、设施选址推荐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更为精准的识别和综合优化。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Mask R-CNN算法和样方密度法,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挖掘遥感影像数据的自然特征和POI数据中的人文特征,识别建筑物轮廓和相关功能信息,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划分并识别其功能类型。相较于单一视角和数据进行的功能区识别,结果更加精准、客观,更加贴合城市现状。其次,基于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兰州市主城区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测度。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POI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等,划分三级医疗服务设施,分级构建服务半径,从供需角度出发测算服务距离,旨在更加精准的反映当前研究区内医疗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情况,也更加贴合医疗设施的服务方式。结果显示当前研究区内的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总体较好,但仍然存在部分区域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最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的分类功能,分析兰州市主城区医疗服务设施的分布情况并进行选址推荐。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挖掘POI数据中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不同区域医疗设施分布的推荐度,降低了选址推荐模型的主观性。结果显示选址推荐度较高的区域大多分布在城市郊区,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对兰州市主城区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后,设计兰州市主城区医疗设施布局优化方案。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在国际间的竞争力,近年来政府着重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利用补助政策来提高企业活动,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助力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领军者,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其接受的政府补助力度相较于其他企业来说也更大一些。然而,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和每年拨付的大额政府补助对于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始终将“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也得以稳步增长。而在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日益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限制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而“双碳”目标的提出则为我国粮食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提供了内生动力,粮食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作物,不仅具有碳源属性,更是具有强大的碳汇属性。减少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面源污染、提升粮食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日益增强,快速成为了当今最为广泛、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经济形态。本文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投入产出表各部门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中国省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产业关联特征。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分类为基础,研究
现如今经济增长更侧重提高质量、降低污染、增加效率,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智能制造为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新方向。装备制造业行业门类繁多,各子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融合方式不同,如何准确的进行把握,分步骤、分行业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新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需要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已有文献分析研究现状,阐述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内涵、相关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快速更新与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从2016年开始,我国相关部门开始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数字中国。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众多,2022年发布《江西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江西省在发展数字经济有着夯实的基础、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目前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精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之一,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是战略部署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对立、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关系日益紧密,但目前我国的城乡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在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中共中央强调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西北地区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做好西北地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战略举措。因此,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测度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驱动因素,对于该地区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平稳过渡、构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在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农村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金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的发展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同时,经济发展是就业增长的基础,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有必要加强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之间的联系。推动金融发展支持就业。在此宏观经济形势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值得做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基于1997~2020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
我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当前阶段,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且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跃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发展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目前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城镇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金融发展可
在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中,碳金融发展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对日常生活生产模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碳金融作为全球公认的解决全球变暖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发展必定会给经济社会生产带来新鲜活力。由于碳金融发展与低碳、绿色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必然会改变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一定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从碳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出发,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阐述碳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