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国内早期肠内营养是否需要加热、加热的方法及温度控制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在不同的加热温度下营养液达到目标温度时,加温器应夹持的距离,进而形成一套规范的肠内营养加热方法;探讨规范化的加热方法对胃癌行消化道重建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1.调查研究阶段:针对全国21家综合医院共80名医护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作为研究工具,调查其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时温度控制的范围和方法。2.数学建模阶段: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肠内营养模型,环境温度22℃,加热区间10cm,分别设置加热温度为40℃、45℃、50℃、55℃及60℃,进食速度为10ml/h、20ml/h、 30ml/h、40ml/h 及 50ml/h,计算营养液达到目标温度时,加温器应设置的温度及管外夹持的位置。3.临床验证阶段:将9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规范加热)及对照组(经验加热),以胃肠道反应(呕吐、腹泻、腹胀)和肠内营养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堵管、导管滑脱、烫伤)作为临床观察指标,进行规范加热的实效验证。[结果]第一阶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医院标准环境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需持续加热,加热方式为加温夹管外夹持加热,目标温度为35-37℃。第二阶段通过数学建模得出:①加温器设置加热温度越高,营养液出口温度就越高,加温夹距离鼻端就该越远;进食速度越快,营养液出口温度就越低,但由于速度快,营养液在下降的温度也越少,因此加温夹距鼻端的距离与之不成比例。②鼻肠营养管隔热性能强,营养液在管内温度变化不明显,可以将入体温度作为目标温度来研究。③加温夹应夹持在距鼻端25-45cm范围内,以选择最低加热温度为原则,同时使用安全固定带。第三阶段通过临床实效验证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时,规范加热技术在腹胀及呕吐方面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泻和降低肠内营养护理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确加热温度及夹持距离并使用安全固定带这一规范的肠内营养加热方法对腹胀和恶心呕吐这两方面影响不明确,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及肠内营养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