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话节目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中国超过两百档的访谈节目中不乏可圈可点的经典。但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数量多,但节目质量不高,娱乐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度讨论节目的现象等。谈话节目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一档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如何引起共鸣,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新闻话语的结构是如何影响新闻的理解和使用?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话语分析是一门交叉的新学科,他从所有可能的视角研究文本和谈话或语言运用。话语分析在分析新闻中提出了-种新的理论框架,显著特征就是把新闻主要当做一种文本或话语来分析。本文就运用了荷兰学者樊迪克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对谈话节目《看见》进行文本和语境两个角度的分析。《看见》作为央视平台推出的人物专访节目,以“看见新闻中的人”为定位,人物和内容的选择、平台以及节目的设定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节目播出时间较短,目前对该节目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择了《看见》节目作为案例分析。本文的第二章是对《看见》节目进行话语文本结构分析。包括对主题结构的分析、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看似随意的访谈类节目有其固定的标准的结构模式,同时,标题的设定,导语的阐述,事件的讲述等都是为了主题的实现而层层递进的过程。本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采用的是语境分析的视角。话语的风格是说话人的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中社会文化的具体特征的显现形式或标志。因此,本文的第三章通过陈述事实的方式、口语的运用以及一般新闻话语的措辞三方面内容对节目的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节目是如何运用提问来引导整个访谈和表达倾向,在不同场合时运用不同的措辞来表达立场,详细的分析之后,我们能看出尽管在节目中有不同的措辞、言语风格出现,但它始终受到一般性的限制,包括立场、主题、以及大众传播的一般性限制等等。《看见》节目的定位要求节目不会有太多娱乐性特征、话题的选择也较为严谨;在立场方面,其制度和法律背景要求它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常识,新闻的专业性与客观性原则也严格制约着节目的制作和呈现手法。第四章是对《看见》节目话语的修辞分析。包括了常用修辞法和修辞策略性手段两个小节。从暗示性话语的直接使用以及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数字的运用环境语言以及直接的情感呼吁等多方面讲述了节目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段去进行话语暗示的。通过这些手段帮助我们再现记忆,重新组织信息,通过不同的时间与信息安排,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认知、理解和接受,甚至导致信念和观点的变化。在《看见》中,节目的制作过程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语义和思想、观点和态度之外存在。他总是代表了某一方的观点,无论是采访还是事实的呈现,都是为了表达观点而进行的佐证。基于以上三章的分析,本文的最后一章对《看见》节目进行了整体分析,作为一档谈话类节目,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详实的资料、镜头语言的表达,事实的罗列等使得该节目脱颖于其他谈话类节目,但力的作用往往是相互的,注重多方效果的同时往往淡化了谈话节目的本身特色,现有情况下,《看见》也有一些无法规避的谈话节目本身的主观性特征和现实不可抗因素的制约。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档节目往往也能折射出当下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现状。人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新闻信息的了解而更强调探寻新闻背后的事实与真相。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源。《看见》在节目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做是传统媒体类节目在当下环境中找寻出路,引导受众和舆论导向的尝试。我们不能简单的评论这档节目是否成功,但是节目确实由于各种原因遭遇了停播,但正如柴静在《自贡救狗事件调查》中所说的那样“冲突本身就酝酿着规则”。对节目的尝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也酝酿着中国谈话类节目未来所发展的潜力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