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源远流长,形式自由,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文体。但由于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使得散文翻译面临重重困难。学者们对散文翻译的研究也远远落后于散文的创作。相较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翻译研究,散文翻译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目前有关散文翻译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评论性的,而没有系统性和理论化。相对西方来说,中国翻译界对于散文翻译的关注度比较高,但仍然是只关注散文翻译的某个方面。接受美学的出现给文学翻译研究带来了重大的转折。“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德国的康茨坦斯大学教授姚斯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该理论将读者的地位放置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高度,使文学研究从文本为中心转移至读者中心。理论研究将重心放在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接受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美学不仅使文学研究的发展发生了很大改变,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接受美学,读者的接受是评价译文质量好坏的首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当读者和作者双重角色。接受美学要求译者创造出符合目标语读者期待视野的翻译作品。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以中文散文作品《白杨礼赞》的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散文英译中的翻译技巧,论证接受美学对散文翻译的指导作用。在论文中,本文作者采取定性研究方法,从散文的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以及模糊集合等方面对张培基在英译散文作品中运用的翻译技巧进行分析。通过个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散文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再现原文的语言之美,还要再现原文传递的意象以及暗含的情感。接受理论关注读者这一角色,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译者应该在掌握了原文本的美学价值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该过程需要译者具备广阔的期待视野,能够对文章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合理的填充和诠释,然后创造符合目标语读者审美水平的散文译作。在首次接受过程前,原文是一个起始点,译者和散文文本展开对话。在文本空白处,译者竭尽所能进行填补,并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到具象化。但是读者在阅读之前已经拥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只有当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文本相联系时,读者才能理解散文的内涵。译者必须找到合适的语言变体来保持原有的美学价值,确保读者能够了解原作的意图。散文翻译的过程就是阐释和再创作的过程。译者在阐释阶段借助了自己的期待视野,然后假定读者的接受能力,并试图重现文中的美学价值。本研究可作为接受美学指导散文翻译中的一个例证,为散文英译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