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毛基因是与皮肤和被毛结构有重要关联的核受体基因,编码一个锌指结构转录因子,是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转录辅阻遏物,并参与毛发生长周期的调控,在维持毛囊及毛囊间上皮的增殖、分化、调亡的精致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无毛小鼠是无毛基因突变而引起的一种皮肤和被毛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小鼠,表型类似于人的丘疹性无毛症(Papular atrichia),是皮肤病及毛发生长研究的良好实验动物模型。豫医无毛小鼠是国内最早报导的犀牛状无毛小鼠,现已育成国内唯一的分离近交系。本论文以正常有毛的昆明小鼠作对照,从表型、组织学、超微结构、无毛基因的第六内含子及cDNA的克隆、基因序列分析和功能分析等方面对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同类系小鼠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新的无毛突变基因;同时,在克隆的无毛基因上发现了5个多态性位点。并通过对携带无毛突变基因的无毛小鼠的表型、皮肤组织学、超微结构等生物学特征研究,探讨了无毛基因的“一因多效性”及遗传的异质性。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对豫医无毛小鼠的表型、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豫医无毛小鼠出生后被毛生长正常,但是在12日龄前后开始从上眼睑脱毛,接着向头部、尾部扩展,整个脱毛过程约持续2周时间,结果除胡须外全部脱净,并终生不再生。脱毛后的豫医无毛小鼠内脏可视,随年龄的增长,皮肤角化程度和厚度增加,体表面积扩大,形成犀牛状褶痕;指甲过度生长,呈螺旋状弯曲,皮肤表面有淡黄色蜡样粘性物,而且随年龄增长,皮肤表面出现小的丘疹,胡须变得短而稀疏。豫医无毛小鼠雌性和雄性均具有生育能力,但雌性母性差,不能很好地哺乳幼仔。豫医无毛小鼠的胸腺过早退化,而且寿命较短,常在6-10月龄不明原因死亡。组织学发现无毛小鼠毛囊瓦解,形成椭圆囊,真皮内出现几排大小不一的包囊,并随年龄增长而扩张。电镜扫描发现脱毛前毛囊上部的毛管先变大,然后再脱毛,2月龄无毛小鼠皮肤表面有许多形状、大小不规则的泡沫样物质,沿着皮肤沟排列,无毛小鼠毛囊漏斗部极度扩张,内含一些角化样碎片,形成较大的椭圆囊,在真皮及皮下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包囊。至8月龄时,无毛小鼠皮肤表面为鳞片状角化物,真皮及皮下组织退化,弹性纤维排列凌乱,真皮及皮下组织几乎全部被几层大的真皮包囊充填。 2.对3种无毛同类系小鼠的皮肤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3种无毛同类系小鼠的脱毛规律同豫医无毛小鼠相似。指甲过度生长,呈螺旋状弯曲;BALB/c无毛小鼠无色素沉着,表型类似于豫医无毛小鼠,DBA/2,C57BL/6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有黑色素沉着,嘴角、眶周、耳和尾部颜色较重。随年龄增长,皮肤及尾部表面出现一些类似人粉剌样的丘疹,数量逐渐增多,触须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