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在人口总量控制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功,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的历史性转变,然而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日渐庞大,独生子女家庭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凸显,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因独生子女伤残和死亡所带来的家庭结构缺损的风险。子女的伤残和死亡对父母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和心理方面,长期来看还有年老后的养老照料问题。独生子女父母作为国家基本国策的响应者,不应该独自承担政策带来的风险,国家、政府及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这一群体,通过强化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构建起伤残和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支持网络。本文基于导师在2010年和2011年做的关于上海市静安区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需求的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化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总结当前国内外社会支持网络与独生子女父母的主要研究现状,为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支持网络寻找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规模进行了估计,然后从理论上分析独生子女的伤残和死亡对其父母的影响;接着对独生子女伤残和死亡家庭的扶助政策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理论和政策,对城市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进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建构。第四章具体分析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支持现状。第五章探索影响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因素,从而发现问题,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六章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观点包括:伤残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正式支持主要来自政府,但政府相关政策的规定不具体,内容有待完善;伤残独生子女父母最迫切的社会支持:一是经济支持;二是“一病一残”相关的照料支持;对于不同年龄的死亡独生子女父母而言,最需要的都是精神慰藉;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经济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死亡事件对父母工作的影响及独生子女死亡所花费的医药费;独生子女在计划生育家庭发展阶段死亡(2-18岁),其父母的健康状况最差;独生子女死亡对父母的婚姻状况有影响,而婚姻状况直接关系到父母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弱。因此,政府应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相关立法,支持精神卫生方面的建设和宣传,社区层面应该建立和伤残死亡独生子女家庭的动态联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非正式支持方面,鼓励志愿者群体参与到伤残和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救助工作,实现“一对一”的长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