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讨论颈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装置置入术后早期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并了解DCI置入后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以及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原因探究。方法:我院脊柱外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应用DCI治疗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所致颈椎病病例23人,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脊髓型颈椎病9例,神经根型6例,混合型8例。采用神经功能评价及影像学评价两个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神经功能评价采取问卷答题形式对VAS评分、JOA评分及NDI评分进行采集,并对比术前术后得出有改善有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价抽取单节段DCI置入术病例,术前行常规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检查,CT密扫及MRI检查,以了解颈椎各节活动度、总体活动情况、稳定情况及退变情况,并排除严重退变、严重不稳及患有其他不适合使用假体置换的疾病病例,术后观察假体位置、间隙角度、间隙高度、有无移位及异位骨化,手术节段活动范围的变化,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均获随访,术后随访8-18个月,平均14.5月,神经功能评价:JOA功能评分术前8.3±1.1分,末次随访15.2±3.1分,平均改善6.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VAS评分术前8.0±0.6分,末次随访2.8±2.4分,平均改善5.2分(P<0.05);颈部DNI评分术前40.1±1.6分,末次随访18.3±2.2分(P<0.05);比较单节段DCI置入与DCI+融合置入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发现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单节段DCI置入影像学评价:置入节段ROM术前5.71±4.28°,末次随访4.9±0.68°(P>0.05),临近上节段ROM术前10.23±7.36°,末次随访8.95±6.21°(P>0.05),临近下节段ROM术前8.42±3.75°,末次随访8.32±3.96°(P>0.05),颈椎总活动度术前43.2±18.71°,末次随访43.2±13.73°(P>0.05),以上均无统计学意义;侧位Cobb角术前3.71±4.53°,末次随访8.52±4.25°,平均增加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仅1例下肢症状缓解较慢,并发现1例假体出现向前轻度移位(约1mm),部分假体超过椎体前缘。10例椎体前缘增生骨赘吸收。5例后缘异位骨化形成。结论:颈椎动态稳定装置置入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令人满意,神经功能术后改善情况良好,该手术技术保留了手术节段的屈伸运动功能,限制椎间过度活动,延缓了邻近节段的退变,限制旋转功能,加强了椎间稳定性,弹性前开口,维持了椎体高度并矫正后凸畸形,前缘倒刺结构,紧密与上下椎体贴合,保证椎间稳定性,有助于应力分散;DIC也有不足之处,刚性材料顺应性差,无法与上下骨性终板紧密贴合,导致部分应力分散不均,局部不稳定,可能诱导发生异位骨化等并发症,且产品规格偏少,现有型号无法完全满足中国人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