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电穿孔辅助BDNF基因眼内双腔转染延缓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m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提纯目的构建pcDNA3.1/NT-BDNF-GFP-TOPO融合表达载体,并探讨其表达的融合蛋白的特性,为该质粒用于基因治疗研究的可靠性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用PCR方法从携BDNF cDNA的pRc/CMV载体中克隆出BDNF cDNA,然后将其片段插入pcDNA3.1/NT-GFP-TOPO真核表达载体质粒中,并进行测序鉴定。结果测序证实BDNF-G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结论成功的构建BDNF-GFP融合表达载体,为使用该载体进行基因治疗的可靠性打下基础,并为基因治疗中目的载体的构建提供一个新思路。第二部分在体电穿孔辅助基因转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在体电穿孔辅助基因转染视网膜外层的色素上皮细胞的可行性及适宜的电脉冲模式。方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注射到大鼠右眼视网膜下腔,左眼注射TE Buffer作为对照,按照电脉冲的不同电压(5、10、15、20、25、30、35V)进行分组,电脉冲模式为:电压×脉宽99ms,脉冲间期0.5s,连续5个脉冲。将带有负电荷的质粒在电场(角膜侧为负极,巩膜侧为正极)作用下,拟转染到色素上皮细胞层。转染后1周,取各组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强弱、范围,及荧光细胞计数分析;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观察EGFP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以上各组电脉冲模式均能辅助基因转染至色素上皮细胞层,根据两极间距离将电压值换算成场强值,经组间对比,适宜的电脉冲模式为:10V/mm×99ms,脉冲间期0.5s,5个脉冲。结论电穿孔方法可以有效辅助基因在体转染大鼠色素上皮细胞层,将为非病毒方法辅助基因在体转染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类疾病提供一个具有潜在可能的新方法。第三部分在体电穿孔辅助BDNF基因眼内双腔转染延缓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实验研究目的以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为模型,探讨在体电穿孔辅助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基因转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可行性。方法将编码BDNF的质粒注射至RCS大鼠右眼玻璃体腔或视网膜下腔,左眼注射TE buffer或不治疗作为对照,随即以在体电穿孔法辅助基因转染。1周后采用Western blot、RT-PCR半定量观察BDNF的表达,术后1、2、3、4、5、6周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外核层的变化,术后2周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光镜观察术后各时间节点基因治疗眼视网膜外核层均较同期的对照眼厚度增加,存活的光感受器数量较对照眼多(P<0.05)。Western blot、RT-PCR可见BDNF蛋白和mRNA的表达。TUNEL结果显示对照眼和双腔转染治疗眼外核层阳性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3.58±3.72)%、(18.21±1.93)%,治疗眼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眼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体电穿孔辅助BDNF基因转染RPE细胞层、RGC层能够延缓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程。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所致垂体增生的MRI表现,探讨与垂体瘤等其他鞍区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32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T3、T4、TSH结果
目的:明确豚鼠外淋巴与颈淋巴结联系,并探索其引流途径。方法:选择23只健康成年黑目杂色豚鼠,体重300-500克,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三组:鼓阶外淋巴组注射示踪剂组(外淋巴组,A组)
《正音捃言》作爲一部訓練兒童屬對、掌握聲韵格律的童蒙課本,突破了傳統《詩韵》體系,將韵部分爲二十二部.該書表面上沿用《洪武正韵》的韵部體系,實則通過韵部的分合體現了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137例血友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及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血友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生活质量,为减少血友病性骨关节病及致残致畸提供可能的预示指标,为血友病患儿更好
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与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瘙痒,皮肤干燥,其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清楚。约60%的患者在婴儿期发病,部分严重者可持续至成年甚至终身。由于AD容易反复发作,其治疗长期以来都是相当棘手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案是在患者皮损复发时外用抗炎制剂,其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停药后很快复发。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