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外淋巴至颈淋巴结引流途径初步观察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n75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豚鼠外淋巴与颈淋巴结联系,并探索其引流途径。方法:选择23只健康成年黑目杂色豚鼠,体重300-500克,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三组:鼓阶外淋巴组注射示踪剂组(外淋巴组,A组)和中耳腔注射示踪剂组(有刮痕组,B组)各10只,中耳腔注射示踪剂组(无刮痕组,C组)3只,A、B两组每组再各自细分为两个亚组:A1组(n=7),A2组(n=3);B1组(n=7),B2组(n=3)。在A组豚鼠左侧鼓阶内注射纳米炭混悬液,B组豚鼠左侧作过刮痕的中耳腔注射纳米炭,C组豚鼠左侧未作刮痕的中耳腔注射纳米炭,所有豚鼠右侧耳均不做任何处理。注射示踪剂后24小时后将A1、B1、C组豚鼠处死,48小时后将A2、B2组豚鼠处死,解剖取所有豚鼠双侧四组颈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颈浅淋巴结,颈深淋巴结),开颅观察其及其颅内组织被标记情况,取下双侧听泡,打开听泡观察中耳与内耳黑染情况。将颈淋巴结及脱钙后的内耳标本进行冰冻切片及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标本被纳米炭颗粒黑染的部位及黑染程度。结果:所有A组豚鼠的左侧腮腺淋巴结及双侧颈深淋巴结均有黑染,其中左侧颈深淋巴结黑染最为明显,A1与A2组相比,A2组颈深淋巴结黑染程度较A1组浅;B组豚鼠仅有左侧腮腺淋巴结及左侧颈深淋巴结轻度黑染,其余淋巴结未见黑染,B1组与B2组淋巴结黑染程度相仿;C组豚鼠所有颈淋巴结均未见黑染。A组豚鼠左侧中耳仅见耳蜗下方粘膜极少量的弥散性黑染:B组豚鼠左侧中耳粘膜及鼓膜可见明显黑染。A组豚鼠内耳切片镜下观察见其左侧耳蜗的鼓阶外淋巴、前庭阶的外淋巴、鼓阶骨膜、前庭阶骨膜、螺旋韧带可见明显被纳米炭颗粒黑染;部分豚鼠蜗轴螺旋静脉周隙、蜗轴螺旋神经节也可见纳米炭颗粒标记;所有豚鼠左侧球囊膜、椭圆囊膜、半规管膜均被黑染;所有豚鼠耳蜗及前庭处内淋巴内未见纳米炭颗粒。B组豚鼠内耳所有结构均未见纳米炭颗粒。颅内观察发现,A组豚鼠双侧小脑延髓池周围的蛛网膜及延髓的部分软脑膜被纳米炭颗粒黑染;左侧内淋巴囊黑染最明显,其囊壁及囊液中均可见大量纳米炭颗粒,其周围的硬脑膜也可见少量纳米炭颗粒;其双侧颅底血管外膜及颅神经外膜也可见少量纳米炭颗粒;左侧内听道内口耳蜗神经周隙可见少量纳米炭颗粒,左侧无。B组豚鼠颅内组织结构未见纳米炭颗粒黑染。C组豚鼠中耳、内耳及颅内表现与B组基本相同。结论:1.豚鼠外淋巴与其颈淋巴系统存在联系,可以被引流至其同侧的腮腺淋巴结及双侧的颈深淋巴结。2.其引流途径可能有两条:(1)耳蜗外淋巴经细胞间隙引流至内淋巴管周的结缔组织,再到内淋巴囊,被内淋巴囊间隙毛细淋巴管吸收进入颈淋巴系统。(2)外淋巴经细胞间隙通过蜗轴血管、神经周隙进入脑脊液,再从脑脊液进入颈淋巴系统。
其他文献
目前,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与方法开展多种恶性肿瘤的早期预警与辅助诊断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其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动态观察一个完整的蛋白质或蛋白质亚型在特定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所致垂体增生的MRI表现,探讨与垂体瘤等其他鞍区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32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T3、T4、TSH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