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阐述东亚经济体的发展现状时首次提出的概念,描述了经济体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不前,难以顺利迈入高收入行列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也揭示了固化的增长模式是无法支撑经济体的持续发展,需要寻找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阶段性动力。中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并且在2010年顺利取代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顺利跨越4000美元,步入中高等收入阶段。但中国经济增速自2011年以来持续下滑,2015年GDP增速更是跌破7%,激发了学者们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三次跨越进入到高收入阶段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是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这三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最后再比较分析。从经济增长收敛模型入手,对国家是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行识别,判定中等收入陷阱是否确实存在,再实证研究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并在国别比较的视角下来提出中国完成经济迈入高收入国家之列的可行性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否顺利从中等收入阶段攀升到高收入国家之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奠定其他国家对全球经济形势判定的基调以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还会影响东亚等发展中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的信心。通过以往文献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进行梳理,并且通过经济增长收敛模型对国家进行识别从而验证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2)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框架着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现不同阶段增长动力的源泉不同,从而进一步分析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3)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梳理,从跨国比较的视角分析陷入组国家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结合跨越组国家的经验并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动力,从中分析出对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启发。增长收敛模型对国家的识别比较理想,符合预期,大部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被识别出来了,并且在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投资以及技术上的突破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要想跨越中等收入晋级为高收入国家行列就应该引以为重。另外,对于福利、人口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当要注意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可一味赶超高收入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