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灰光伏板反射透射特性及其对发电经济性影响研究

来源 :东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积灰光伏板光传输特性理论模型及积灰对光伏板输出特性影响,并对光伏电站清洗周期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形成了一套集积灰对光伏板发电效率影响研究到板面清洗解决的完整方案。首先,本章在基于稠密粒子系统假设和垂直反射模型假设的基础上,建立光线经过光伏板的稠密粒子层的反射吸收模型,考虑到灰层粒子的成分、粒径以及尺度参数等要素,结合光伏板的物理结构得出光线作用于积灰板面后的光谱反射比和光谱透射比,借助于搭建的理论模型实验台,将实验和理论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说明积灰光伏板光传输特性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分别验证了稠密粒子系统假设和垂直反射模型假设的可行性。为了完善灰尘粒子在洁净板面积聚过程中的光线传输特性,使得由稀疏到稠密研究更加系统化,本文在基于稠密粒子系统光传输特性正确的基础上,进而对灰尘积聚初期的稀疏粒子系统进行模型建立,得出稀疏粒子系统下的光伏板光谱反射比和光谱透射比计算式。根据文中给定的灰尘粒子的物性参数,求解出不同面积填充系数下的光谱反射比和透射比。结果表明,对稠密粒子系统,光谱透射比在长波段内受灰尘厚度的影响较明显;光谱反射比在短波段内几乎不受灰层厚度影响。稠密和稀疏粒子系统光伏板光谱透射比均随灰层厚度或面积填充系数的增加而减小。对稀疏粒子系统,当pa=1时,在研究光谱范围内的平均透射比为0.06,即大部分入射光能量被反射或被灰尘粒子层所吸收。其次,实验得出积灰对光伏板输出参数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灰层尺度参数下的光能转化效率,为科学解释积灰对板面输出效率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积灰可使光伏板短路电流略微增大,开路电压有较大减小,当面积填充系数pa=0.3时,光伏板输出功率在积灰和清洁状态比值均值为65%,致使有近35%的电能损耗;光能转化为电能效率的平均值η在稀疏粒子系统时随面积填充系数增加而减小;而稠密粒子系统,灰层厚度的变化对η影响很小,几乎不随厚度的增加而变化。光伏板面积灰处于稀疏状态时,光伏电站的损失金额随Pa的增大而增大;当积灰处于稠密系统时损失金额趋于平稳,对于20MWp的光伏电站当光伏板表面具有配比2灰尘颗粒时,每天可造成近1.4万元的经济损失。最后,基于积灰与电站损失的定量关系,对积灰电站的清洗问题分别提出基于最小成本和最大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清洁度管理线性模型,对模型进行分析并数学求解得到最小成本周期和最大产量周期公式,对比分析两种周期并形成统一的公式形式。单位时间最小成本清洗周期与单位时间最大产量清扫周期计算式计算式相一致,最佳清扫周期只与设备清扫费用C和单位时间所引起的损失α2有关。最小成本周期下的电站运行经济性研究表明,积灰期间引起的发电损耗f(θ)与积灰持续时间θ的平方成正比。配比2下灰尘,面积填充系数与积灰持续时间满足Pa=0.03θ运行情况下,光伏电站的最佳清洗周期为3.40天,与15天为一个清扫周期相比,20MWp的光伏电站,通过制定合理清扫周期,每年可以节约损失费用72.10万元;
其他文献
通过调研,阐述了企业对科技情报的五个方面的需求,分析了科技情报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提出企业科技情报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Through research, the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项目繁多,因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整个网上支付产业的形势来看,竞争不应当成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关系的主流    1998年,在招商银行“一网通”上完成的中国首笔网上支付不过300元。到这几年,网上支付交易额始终保持着100%以上的增幅,2007年同比增长101.2%,达到976亿元,6年间增加100多倍。专业机构分析认为,2008年网上支付总额有望达到2000亿元。网上支付的空间还非常庞大,充满机会。    支付模式多元化  
有位哲人说,天底下一共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而只有自己的事是由我们自己来控制和安排的。生活的精彩正是源于我们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的梦,而生活的真实则
信息化、电子化、数据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应用与改革进程也在加速。随着现在信息化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逐步盛行,作为具有区域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供水
城市国际化是指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金融、贸易、交通、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活动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冲破国界走向世界的动态过程,是与经济全球化共生的一种
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英语教学是在一定的英语课堂环境中进行的。根据Lewin(1936)的心理动力场理论,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个体所处周围环境与自身的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课堂环境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考察外语课堂环境与学生课堂行为的关系,旨在挖掘课堂环境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对于优化英语课堂环境、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Lewin的心理动力场理论、默里的需要-压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