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积灰光伏板光传输特性理论模型及积灰对光伏板输出特性影响,并对光伏电站清洗周期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形成了一套集积灰对光伏板发电效率影响研究到板面清洗解决的完整方案。首先,本章在基于稠密粒子系统假设和垂直反射模型假设的基础上,建立光线经过光伏板的稠密粒子层的反射吸收模型,考虑到灰层粒子的成分、粒径以及尺度参数等要素,结合光伏板的物理结构得出光线作用于积灰板面后的光谱反射比和光谱透射比,借助于搭建的理论模型实验台,将实验和理论结果进行对比,进而说明积灰光伏板光传输特性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分别验证了稠密粒子系统假设和垂直反射模型假设的可行性。为了完善灰尘粒子在洁净板面积聚过程中的光线传输特性,使得由稀疏到稠密研究更加系统化,本文在基于稠密粒子系统光传输特性正确的基础上,进而对灰尘积聚初期的稀疏粒子系统进行模型建立,得出稀疏粒子系统下的光伏板光谱反射比和光谱透射比计算式。根据文中给定的灰尘粒子的物性参数,求解出不同面积填充系数下的光谱反射比和透射比。结果表明,对稠密粒子系统,光谱透射比在长波段内受灰尘厚度的影响较明显;光谱反射比在短波段内几乎不受灰层厚度影响。稠密和稀疏粒子系统光伏板光谱透射比均随灰层厚度或面积填充系数的增加而减小。对稀疏粒子系统,当pa=1时,在研究光谱范围内的平均透射比为0.06,即大部分入射光能量被反射或被灰尘粒子层所吸收。其次,实验得出积灰对光伏板输出参数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灰层尺度参数下的光能转化效率,为科学解释积灰对板面输出效率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积灰可使光伏板短路电流略微增大,开路电压有较大减小,当面积填充系数pa=0.3时,光伏板输出功率在积灰和清洁状态比值均值为65%,致使有近35%的电能损耗;光能转化为电能效率的平均值η在稀疏粒子系统时随面积填充系数增加而减小;而稠密粒子系统,灰层厚度的变化对η影响很小,几乎不随厚度的增加而变化。光伏板面积灰处于稀疏状态时,光伏电站的损失金额随Pa的增大而增大;当积灰处于稠密系统时损失金额趋于平稳,对于20MWp的光伏电站当光伏板表面具有配比2灰尘颗粒时,每天可造成近1.4万元的经济损失。最后,基于积灰与电站损失的定量关系,对积灰电站的清洗问题分别提出基于最小成本和最大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清洁度管理线性模型,对模型进行分析并数学求解得到最小成本周期和最大产量周期公式,对比分析两种周期并形成统一的公式形式。单位时间最小成本清洗周期与单位时间最大产量清扫周期计算式计算式相一致,最佳清扫周期只与设备清扫费用C和单位时间所引起的损失α2有关。最小成本周期下的电站运行经济性研究表明,积灰期间引起的发电损耗f(θ)与积灰持续时间θ的平方成正比。配比2下灰尘,面积填充系数与积灰持续时间满足Pa=0.03θ运行情况下,光伏电站的最佳清洗周期为3.40天,与15天为一个清扫周期相比,20MWp的光伏电站,通过制定合理清扫周期,每年可以节约损失费用72.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