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状况造成了人们在幸福观念上的差异性和选择性。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其中以马克思的幸福观最为丰富和深刻,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持久。对它的考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马克思一生都在思考幸福这一主题,并为追求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幸福不断地进行理论创作和实际斗争,在其不同时期所写的著作中阐述了幸福观的具体内容,并将幸福的根本目标提升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度。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原著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拟阐明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及其当代启示,为人们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马克思幸福观发展的大致轨迹。首先,叙述了马克思幸福观产生的背景,即工业革命为它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无产阶级是它产生的阶级基础,而传统幸福观为它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料。其次,认为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后经历了萌芽、转变、成熟和深化等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著作阐述了其幸福观的具体内容。最后,总结了马克思幸福观的根本转向,即幸福的理论基点由人本学转向了唯物史观;幸福的研究主体由个人转向了阶级和类。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首先,马克思把幸福产生的基本源泉理解为实践,把幸福的现实主体表述为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人,把幸福的重要内容概括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并认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实现幸福的有效途径,以及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幸福的制度保障。其次,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是客观规律性和世界历史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以及个体主体性和选择性等。第三部分,进一步考察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意义。马克思的幸福观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它不仅有利于克服和指正以往幸福观的缺陷与不足,而且为走出当前社会存在的幸福观误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帮助。此外,马克思的幸福观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人民幸福的实现则要依靠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精神文明提升、社会管理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途径以及个人自我调整的主观途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