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及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进一步完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基因诊断体系。2、进行SMA基因携带者的筛查,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3、对SMN2基因进行定量研究,探讨SMN2基因拷贝数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SMA的发病机制。方法:1、联合应用PCR限制性酶切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1)7、8号外显子进行缺失检测。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SMN1、SMN2基因的定量研究。3、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正常对照、SMA家系成员及基因携带者之间SMN1拷贝数差异、不同类型患者SMN2拷贝数差异、患者生存时间与SMN2拷贝数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PCR限制性酶切法发现51例SMA患者中有48例SMN1基因7号外显子缺失,47例8号外显子缺失。2、DHPLC将各种不同DNA成份以色谱峰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常标本依次呈现SMN1/SMN2、SMN2、SMN1三个峰。缺失SMN1的患者只有SMN2峰,缺失SMN2的正常人只有SMN1峰。 <WP=4>3、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MN1、SMN2基因拷贝数结果稳定、准确。4、从264名正常健康人、32名SMA家系成员中共筛查出了7名肯定的基因携带者。5、检测到了50名正常健康成人及51例不同类型SMA患者SMN2拷贝数,SMN2拷贝数与临床类型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682,P<0.01﹚。不同SMN2拷贝患者其生存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1、联合应用PCR-限制性酶切及DHPLC技术可对SMA进行快速基因诊断,使诊断的准确率和敏感性大大提高。2、在正常人群及SMA家系成员中进行了基因携带者的筛查,为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3、SMN2拷贝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可通过SMN2基因拷贝数对患者预后作出判断,并为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  我们前期研究首次报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c.454C>T无义突变与先天性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发生有关。然而c.454C>T突变体的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恶性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分化异常的疾病。以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及容易向白血病转化等为主要特征。此类病
目的 分别使用布法罗大鼠肝细胞(Buffalo rats liver,BRL)条件培养基、鼠胚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饲养层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并使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极易致残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细胞的异常增生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的形成,晚期造成骨和软骨以及关节的破坏。目前尚未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最新研究的生物制剂,但是各有缺陷,故类风湿治疗的药物仍然在不断进行新的研发。本研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