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一直低迷不振。《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按支出法统计的居民消费率2001为45.3%,2014年仅为37.9%。学术界普遍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就笔者所知,现有文献几乎都忽略了两个重要事实:(1)消费低迷是结构性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8左右的高位徘徊,但同期中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却越来越大,私家车普及率迅速攀升,份子钱的行情也在悄然上涨。(2)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之间未必一定是负相关关系。例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贫富悬殊的问题日趋严重,但家庭平均储蓄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明显降低了。本文认为,要对以上现象做出合理解释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家庭的消费偏好可能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富裕家庭的炫耀性消费对其他家庭有显著的示范效应。消费可以分为地位性消费和非地位性消费,消费攀比集中于能够彰显消费者社会地位的商品(如住房)。第二,收入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与经济制度有关。收入差距扩大时,如果人们能够、并且敢于花未来的钱进行消费攀比,储蓄率就会很低;反之,若消费信贷市场不够成熟,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增加储蓄就会成为家庭平滑消费的主要途径。有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中国实际,基于地位寻求理论对收入不平等与中国城镇家庭消费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笔者期望本文能够在该研究领域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并且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为理论与方法研究:从理论层面解释了收入差距通过影响参照组平均住房水平,进而影响消费的机理;然后在跨期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导出了住房需求函数和相应的消费函数。本文与以往文献主要不同之处在于:(1)考虑了收入差距扩大对住房攀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较富裕家庭的平均住房价值为参照组水平,分析了住房攀比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消费的抑制作用。(2)分别推导出了按揭贷款购房、一次性付清房款购房以及未来某期购房三种情形下的住房支出和消费支出理论模型。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第四章的任务是实证分析收入差距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的影响。首先,确定了参照组,即假定家庭存在向上攀比的动机,并对参照组的区域范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检验住房是否有很强的地位性商品特征,也即检验住房需求是否存在攀比;最后,检验收入差距与参照组的住房水平是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即较富裕家庭(参照组家庭)的住房需求是否因为收入差距扩大而显著提高。第五章分析了参照组住房水平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消费的影响。首先对潜在购房家庭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参照组水平对这些家庭的总消费和分类消费的影响;最后利用实证结论测度了收入差距通过住房攀比抑制家庭消费的程度。第六章为结论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收入差距对自住房屋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差距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建筑面积将平均增长0.54%;(2)我国城镇家庭住房需求存在明显的攀比特征,收入差距扩大会通过住房攀比对潜在购房家庭消费产生抑制作用。(3)住房攀比主要抑制家庭食品、衣着和居住(房租支出、水电暖、物业费等)三种基本生活支出。最后,从缩小收入差距、征收高档房产税、降低房价,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