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恕是指个体受到不公平对待后,其对侵犯者的负性态度消失和正性态度出现的过程。在人际活动中,宽恕是缓解人际冲突的一味良药。许多研究发现,人格,共情,人际关系,认知风格等因素都与宽恕有密切关系,尤其重视共情的作用。因此也定义宽恕是个体对侵犯者所产生的一系列共情的过程。情境因素和人格特质会制约宽恕行为。而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作用不容忽视,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子女人格的发展。但是,目前对这种潜在影响宽恕的变量研究是比较少的,将宽恕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探讨优势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子女成长和宽恕培养。因此,本研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宽恕的影响作用具有现实的意义。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首先对情景宽恕量表和宽恕倾向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使其符合中国高中生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选取450名高中生分别报告了教养方式问卷,共情问卷和修订的宽恕问卷。着重探讨高中生共情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宽恕的影响,以及共情在教养方式及宽恕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主要结果:1、本研究对原量表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情景宽恕量表包括三个维度:积极状态出现,消极状态消失和自我良好状态知觉,宽恕倾向量表有两个维度:对内在伤害的宽恕和对外在伤害的宽恕。两个量表均有良好的信度。2、高中生的宽恕水平总体表现良好,情景性宽恕水平中等偏上。3、宽恕倾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易宽恕,共情和教养方式在情景宽恕的积极状态出现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4、情景宽恕和宽恕倾向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同情关注和情感温暖和情景宽恕呈显著正相关。5、共情在情感温暖(父)和情景宽恕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情感温暖(父)和宽恕间也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共情在情感温暖(母)和宽恕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基于本研究的结果,作者认为,在重视学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父母良好教养方式的教育普及,要把家庭教育,宽恕培养,共情训练三者统一起来,方面要提高学校德育活动质量,进行共情训练,一方面要重视父母的教育方式,优化家庭教育手段,提倡和宣传和谐,民主,温暖的家庭氛围。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宽恕的整体水平,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创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