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细颗粒物浓度逐年下降,但臭氧浓度不断攀升,大范围臭氧污染频繁发生,臭氧已经成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在这一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臭氧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关注,但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近地表的臭氧及其形成机理,相对缺乏垂直方向上臭氧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臭氧垂直分布如何?受哪些机制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地表臭氧、气候变迁及臭氧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细颗粒物浓度逐年下降,但臭氧浓度不断攀升,大范围臭氧污染频繁发生,臭氧已经成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在这一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臭氧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关注,但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近地表的臭氧及其形成机理,相对缺乏垂直方向上臭氧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臭氧垂直分布如何?受哪些机制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于地表臭氧、气候变迁及臭氧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极其重要。因此,为了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臭氧垂直分布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2013-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秋季臭氧探空观测所获得的全部臭氧探空资料及臭氧监测仪和微波临边探测器(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 and Microwave Limb Sounder,OMI/MLS)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臭氧垂直分布的总体情况,并结合阳江逐日臭氧廓线和差值廓线的分析,探究了臭氧垂直分布的逐日变化。同时,通过对不同高度层臭氧特征案例的分析,较为全面地探究了阳江对流层臭氧的影响因素以及臭氧峰值和低臭氧层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天气研究预报模式与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nd th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model,WRF-CMAQ)对阳江探空期间粤港澳大湾区的空气质量进行了模拟,基于模拟结果定量分析了平流层臭氧对粤港澳大湾区近地面臭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9年期间,香港秋季对流层臭氧垂直结构均呈现双峰结构,年际变化不显著,臭氧峰值出现在对流层下部1 km及对流层上部8-10 km处。期间温度、相对湿度和CO的垂直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由于2019年发生了长时间臭氧污染事件,导致2019年地表臭氧浓度及对流层下部臭氧体积混合比升高明显。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一影响并未涉及到对流层中上部。(2)阳江观测到的臭氧廓线与香港天文台观测到的臭氧廓线垂直结构基本一致。而相较于臭氧探空数据,OMI/MLS产品低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对流层臭氧柱浓度。阳江逐日臭氧廓线表明,观测期内臭氧垂直结构和浓度变化较大,但对流层下部距地面1.1±0.4 km处始终存在一个臭氧峰值。垂直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流层顶附近的低臭氧层(低于30 ppbv)、对流层中上部的臭氧峰值以及高臭氧层结。观测期间,对流层下部、中部和上部臭氧峰值平均浓度分别为65.2±9.9、57.8±7.7和71.8±13.6ppbv,均高于地表臭氧平均浓度(48.9±9.4ppbv)。(3)通过对对流层顶附近及对流层下部的廓线特征、天气条件和后向轨迹的分析,发现对流层顶附近的低臭氧层是由热带气旋风暴区气团的区域性输送造成的。而光化学反应则是影响对流层下部臭氧浓度的主要因素。位涡分析表明,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是引起对流层中上部臭氧峰值及其浓度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STE也对对流层下部臭氧浓度产生影响,基于半定量半定性的方法统计得到平流层臭氧入侵事件会导致阳江地表臭氧浓度增加约10.9 ppbv。(4)WRF-CMAQ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期间STE对粤港澳大湾区地表臭氧浓度的平均小时贡献量仅为0.67 ppbv,平均贡献率约为3%,从总体上看STE对地表臭氧的影响较小。但在单个平流层臭氧入侵事件中,平流层臭氧对粤港澳大湾区地表臭氧浓度的总体贡献量超过了 14 ppbv,并且这一影响持续了较长时间。因此,不论从短期内空气质量达标而言,还是从长期的生态环境治理而言,STE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都不容忽视。本研究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秋季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高度层臭氧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加深了对粤港澳大湾区对流层臭氧分布的认识。同时,揭示了 STE对粤港澳大湾区地表臭氧浓度的重要影响,探究了大湾区平流层臭氧入侵机制,量化了 STE对地表臭氧浓度的贡献率,更好地认识了平流层臭氧入侵对地表臭氧的影响,研究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臭氧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向“地球村”演进,命运与共成为时代显著特征,合作共赢交往模式和国际关系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诉求。但是,在人类社会仍以民族国家为存在形态的现实下,合作共赢易受到国家“自利理性”的侵蚀。同时,长期主导国际合作与话语霸权的西方传统国际合作理论,因其“西方中心”“零和博弈”“霸权稳定”等思想底色,不仅不能弥合国家间自利理性导致的合作共赢鸿沟,反而使得国家间的合作常常陷入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提升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使得具有智能路径规划、自主导航运动能力的自动引导小车(AGV)等移动机器人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提高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合理性以及运动的准确性,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装备制造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本文围绕识别工业环境中目标的移动轨迹展开研究,旨在从监控视角识别提取目标机器人的移动轨迹,掌握目标的实际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发展机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是一类特殊的发光纳米材料,可以将长波长的低能量光子(如近红外光)转化为短波长的高能量光子(如紫外或可见光),产生可调的上转换发射。因其具有较大的反斯托克斯位移、尖锐的发射带、较长的激发态寿命、较好的光化学稳定性以及抗光闪烁和光漂白等特点,在安全防伪、多色显示、光学存储、生物成像与诊疗等众多前沿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大多数上转换发光研究主要关注于钠基稀土氟化物(Na
配套企业一般专注于特定技术专长领域,对管理创新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管理能力也存在一定短板。适时开展管理创新,对于配套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成长为隐形冠军企业有着重要意义。配套企业依附于核心企业生存,核心企业给配套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压力与挑战。但是现有文献主要将核心企业视为对配套企业创新活动的“帮扶者”,对核心企业扮演的“施压者”角色尚未深入探讨。核心企业凭借权力优势对配套企业产生的外部
Al掺杂ZnO(AZO)薄膜由于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良好的电学性能、制备成本低、对环境友好、能够应用于柔性器件等优点,在太阳能电池、有机显示、紫外光探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具备膜厚可控、低温生长等优点,能够制备高质量、平整性良好的薄膜。本文采用ALD方法制备AZO薄膜,借助XRD、SEM、Hall测试以及UV-Vis吸收谱等手段,研究了沉积温度和Al掺杂含量与AZO薄膜
鼠李糖脂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得到的一种具有乳化、起泡、润湿、分散疏水性物质等功能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低毒性,在不同温度、p H值和盐度范围内显示出稳定的活性,广泛应用于生物修复、农业、医疗、日化、食品等领域,是合成表面活性剂的理想替代品。鼠李糖脂是由多种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发酵菌株、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会影响鼠李糖脂组成及性质,鼠李糖脂的分离纯化存在纯度低、成本高等问
基于变形是提高镁合金强韧性的重要途径,但镁滑移系少,成形性能较差,限制其推广应用。铸态组织细化可明显缩短镁锭均匀化处理时间,并提高塑性成形性能。本文基于氧化物孕育Mg-Al基(AZ31B和AZ80)合金,实现组织细化,主要研究Mg-RE合金屑氧化粉末种类和加入量等对合金中α-Mg和β-Mg17Al12的细化效果,及其孕育细化对均匀化退火过程和轧制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组织观测和理论分析探讨其影响机制
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结构和器件可以实现在纳米尺度上操纵和控制光子,为发展全光集成和更高效的纳米光子学器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途径,并且在生物传感、光学传感、纳米光子学器件、高密度光存储等应用领域具有很好的前景,成为了当前众多科学家重点关注的课题。利用光与金属纳米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天线效应、局域场增强效应,可以为设计新一代的更快、更灵敏的集成光子学器件做基础。本论文主要讨论光与金属纳米颗粒双聚体结构相互作用
水凝胶是一种三维网络结构的材料,其具有的高含水量和优异的生物兼容性特征使得水凝胶在柔性器件、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尤其在药物输送、软骨修复等医学应用中展现了巨大价值。然而水凝胶软而弱的力学特征和低精度低效的成型手段,使得水凝胶无法满足一些对强度和外貌结构要求较高的应用,例如骨组织修复。骨的模量往往在兆帕级别,而传统水凝胶模量仅在1-100 k Pa级别,这使得在骨组织修复中,植入的水凝胶力
在大数据和智能化引领的网络时代中,视频监控系统逐步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人们提供了及时、直观的信息,在城市治安、交通管理、楼宇安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视频监控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性问题,频繁出现的视频监控数据假冒、伪造、篡改等事件对视频监控数据的可信性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司法取证的过程中,视频监控数据作为电子证据,其可信性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针对此类视频监控系统的特征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