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举的煤层气与致密气两气合采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鄂尔多斯盆地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等煤系气资源,但部分气井存在单一开采资源效益低的问题,而研究区块煤系地层具有垂向上叠置分布的特点,具有同井合采的地质条件,可以达到增产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针对上部致密砂岩层与下部煤层的储层叠置关系,本文提出了基于气举技术的合采管柱设计,根据气携液原理,利用上部高压致密砂岩气携带煤层井液,对煤层进行排水降压作业,实现两储层协同开采,对提高我国非常规气产量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首先,根据合采储层的特点以及煤层气与致密气的开采方式,从实际地层的条件出发,分析两层合采的主要问题,优选气举合采的方式;由于煤层低产液及致密层的有限气量,需要重新设计气举的合采管柱结构,利用变径油管短节将气举与速度管技术结合,并根据逐级卸载的原则设计了气举合采的工艺。其次,设计气携液关系模拟实验,修正气举携液动态公式。气举合采工艺的核心是气携液原理,而对于气量与携液量的关系,众多的计算方法都是根据大量试验数据进行拟合推导,适用性较低。因此,搭建气携液实验平台,设计了由气液供应系统、流量压力调节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的气携液模拟实验系统,通过压缩气进入油管与液体混合,进而分析气量与携液量关系,结合90余组实验数据,对气举动态公式进行修正,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再次,根据气举合采工艺进行研究区块合采储层的适用性分析,需要符合致密砂岩层产气量满足携带下部煤层产液量的气量要求,并且满足气举后煤层井底压力要低于煤层气的解吸压力,使煤层气可以由油管排出,得出煤层经排水降压后最低压降的范围;分析煤储层不同产液量、储层深度条件下需要的致密砂岩气的气量、压力等的关系,得出了井口油压、套管压力、气举深度、环空气量、油管直径等气举合采关键参数的选择依据,并根据层次分析法对气举合采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以成本、安全、环保、易控性等确定随着生产制度改变调节某个因素的优先级。最后,对气举合采管柱关键设备进行设计计算,给出气举阀安装位置的计算方法与流程,本文利用哈格多恩-布朗计算气液两相流压力、平均偏差系数计算环空气柱压力。为了使气举后煤层井底压力尽可能降至最低,对注气点进行重新设计,减小了油管内流体压力,并根据地质资料给出实例计算流程。
其他文献
气体水合物是一种固态晶体,其由气体客体分子与笼状结构的水分子组成,主要形成于高压低温的环境条件下。气体水合物不仅仅是一种储量巨大的潜在能源,其在深海钻采以及管道运输中也会造成管线的堵塞,从而威胁油气工业的生产安全。因此人们迫切地需要探明水合物成核机理以便更为深入地研究水合物抑制剂的微观作用,从而更高效地防治水合物的形成。动力学抑制剂作为一种高效、低剂量的添加剂,它的前景极具潜力,而对它作用机理的研
天然气水合物流动障碍是威胁深水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地层产出流体在经过简单脱水后仍含有大量水蒸气,输送过程中系统内过饱和流体中将有自由水冷凝析出,与管内天然气结合生成水合物并附着于管壁,形成水合物流动障碍,影响深水输气管线作业进程,威胁作业安全,需要针对深水输气管线生产过程中水合物流动障碍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以深水输气管线生产过程为工程应用背景,考虑到水合物相变热、管壁水
我国海上超低渗油藏储量丰富,但由于储层致密、孔喉细小,在其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界面性质,可用海水配置,依靠其渗吸排油功能可有效开发这类储层。动态渗吸是在有外界流体流动下的渗吸现象,在基质和裂缝中广泛存在,其微观油水运移特征是表面活性剂在海上超低渗油藏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利用核磁共振T2谱图和压汞曲线,获得了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喉直径的对应关系,再结合低场核磁共振仪器与岩
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在定向井、水平井、丛式井等油气田开发井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于滑动导向钻井技术,具有钻速快、摩阻小、井眼轨迹光滑、可实现精确闭环控制等的优点,但其主要技术被国外石油公司垄断,国内对它的研究距离国外成熟技术还有很大差距,且有关旋转导向技术与小井眼钻井技术的结合,国内研究甚少。故加大旋转导向技术研究,对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强化我国油气田开发意义重大。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调研,比
碳纤维抽油杆具有其特有的优势,目前油田中使用的有杆抽油系统普遍采用碳纤维抽油杆,而游梁式抽油机作为有杆抽油系统最主要的地面设备,寻求两者的配套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有杆抽油系统为基础,抽油杆采用碳纤维抽油杆,以常规游梁式抽油机为铺垫,进行其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对应用碳纤维抽油杆的游梁式抽油机进行仿真并分析仿真结果,充分挖掘应用碳纤维抽油杆之后游梁式抽油机各主要结构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仿
油气生产测试过程中,深水低温环境容易引起蜡沉积现象的发生,影响作业正常进行,增加作业成本和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蜡堵塞事故,这大大增加了含蜡原油开发的难度和风险。因此,开展对深水油井井筒蜡沉积规律的研究,对保证含蜡油井测试、生产等工作的安全高效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深水油井生产测试工况,构建了考虑蜡沉积的井筒温压场计算模型,进行了垂直管道内气液两相流蜡沉积实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垂直管道气
管柱系统是海洋石油装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海洋油气开采工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运行也受到了复杂的海洋环境的考验,深水管柱结构的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则是造成其疲劳失效的主要原因,关于流场和涡激振动方向的研究虽然持续了上百年,但如何能快速精确求解流场至今仍未能得到解决。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方法直接重构了圆柱绕流中求解流场的方法,得到求解流
针对钻杆螺纹特殊结构缺陷的检测需求,引入交流电磁场检测(Alternating Current Field Measurement,ACFM)技术,建立基于ACFM钻杆螺纹缺陷仿真模型,分别仿真螺纹齿顶横向贯穿缺陷、齿顶纵向缺陷、齿内侧纵向缺陷、齿根纵向缺陷以及自然点蚀缺陷周围电磁场的畸变规律,研发基于高灵敏度隧道磁阻(TMR)传感器的螺纹缺陷ACFM检测探头,借助MATLAB和Lab VIEW图
随着油田开采的发展,全国各地油田井下油管的变形、错断等现象也逐年增高。为了满足修井的需要,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新工艺、新工具。其中油管切割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切断油管,同时为后面的打捞工作做好准备。因此本文针对井下油管切割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发出一套井下油管电弧切割装置,并总结出一种适合切割井下油管的工艺方法,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的成果。本文围绕国内外井下油管的切
注水是油田生产上常见的增产方式,由于每天注入井下的水量巨大,因此注水采油也是油田的能耗大户。注水泵站是注水采油中的动力源,泵站运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注水系统乃至整个油田生产的能耗。注水泵是泵站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组合及运行参数影响着注水泵站的运行效率。为了提高注水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针对注水泵站,考虑泵站内离心泵和往复泵两种类型,分别建立了以能耗最低为目标函数的离心泵串并联组合优化算法以及往复泵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