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野”范畴研究

来源 :湖北民族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野”范畴是不同于“文”“礼”“雅正”等的审美异趣,虽与主流文化形成一种疏离感,却是中国古典审美范畴中的别样美。“野”范畴是古代文人创作活动和评赏活动的理论结晶,在古代文艺和现代生态美学等中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野”的文化内涵、发展流变、审美创造及价值意义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具体来说:第一章,从整体上对其文化内涵做出考察。“野”产生之初含义为“郊外、荒野之地”,进入文化语境后,衍生出多种含义。“野”在文化内涵上的主要表现是儒道两家分“野”。儒家“野”与“礼”相对,而道家则标举自由,对其进行阐发的是庄子,表现为张扬野之性、开辟野之境、显现野之道三个层面。第二章,厘清“野”的发展流变。“野”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审美范畴,其缘起和演变大致来说如下:魏晋南北朝以前,“野”作为审美范畴渐入文人视野,其意义更多指“质野”“朴野”;唐宋时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范畴,出现“疏野”“野逸”等子范畴,体现文人精神上的在野;元明清时,“野”审美逐渐定型、成熟,“野趣”成为古代文人的心理归属之一,“野美”得到认同。第三章,借助文本细读法,重点分析“野”与审美创造。“野”在古代审美创作和审美批评活动中都有影响。从创作角度来看,“野”影响作家创作的心理和具体活动,“野”是文人的心灵回归之所,以安顿生命;充盈其内心,升华人格;虚静文人心态。况且身处于“野”可发现无限的“野趣”,促成创作。从批评层面入手,散见于古代文论著述及文集中的以“野”评诗的论述成为文学批评的范畴之一,殷璠所标“野体”具有体式性意义,是“野”作为文学批评的较好例证。第四章,阐述“野”的古代价值及现代意义。“野”不仅有其理论意义,更有其现实意义。“野”契合古代文人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风格。就其现代意义而言,不论文学理论中的生态美学观,还是现代旅游、建筑、设计、园林等各个方面,都有“野”的追求。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钢琴是上好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首选工具。而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技能是上好音乐教育课的前提,对于将来成为学前教育行业工作者的学生来说,掌握好基本钢琴弹奏技能,无
为准确研究梁端内插H型钢的先张预应力预制混凝土梁-外包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连接节点受火状态下的性能退化,进行受火状态下温度场有限元模拟研究。通过选取合理的混凝
财务困境预测是金融领域一个倍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运用定量分析提前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对于债权人、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来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
藏北北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是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三叠系肖茶卡组灰岩之上、假整合伏于侏罗系雀莫错组陆源碎屑岩之下的一套陆相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及陆源碎屑岩地层,现有的资料都
煤型稀有金属矿床是近年来煤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吸引了国内外较多的关注。本文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冶金学等理论,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
<正>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区环保群众基础牢不牢,要看领导及干部环保意识强不强。肥西环保局十分明白这个理:干环保就要抓教育,抓教育先要抓领导。如今,行走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