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露醇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功能性甜味剂。它在人体服用后在消化的过程中不会对体内胰岛素产生任何影响。功能性糖醇有很多种类,而甘露醇由于它不吸湿的特点而利于储藏,因此相对于其他功能性糖醇有显著优势。现代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饮食的健康,而甘露醇因为其良好风味以及对人体无害的特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青睐。到目前为止甘露醇的产量在持续上升。但是,目前甘露醇的提取方法主要为两种方法:从自然界直接提取以及通过化学手段合成甘露醇。这两种手段均较为落后。而最新提出微生物发酵法由于发酵过程温和的生产条件和无副产物山梨醇的存在等优势,在以后可以替代这些老旧的生产方法。所以,为了适应甘露醇的微生物发酵法的进一步研究和未来工业化发展,从实验室中挑选出一株甘露醇产量较高的菌株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从产脂制备生物柴油的酵母菌中筛选出一株产甘露醇菌株编号为cp.20164071。依靠显微镜观察其菌株形态以及基因测序分析等方法鉴定该菌为假丝酵母属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并通过初步发酵培养该菌株,检测其发酵过程中的生物量、pH值、糖氮代谢和甘露醇产量为后续优化该菌株的各项发酵条件打下基础。从发酵培养基成分对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20164071发酵产甘露醇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各发酵培养基成分的最佳含量的大致区间。然后经过Plackett-Burman试验找出影响甘露醇产量的显著性要素,接着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83g/L,酵母膏30g/L,麦芽提取物22g/L等,预测的最大甘露醇产量是51.27g/L,验证试验的甘露醇产量平均值为51.15 g/L,说明试验的预测值较准,优化后甘露醇的产量比以前(38.68g/L)提高了32.24%。从发酵条件对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p.20164071发酵产甘露醇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接种量、装液量、初始pH值3个主要影响因素;接着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pH5.8,装液量118mL/500mL,甘露醇产量最大为51.20g/L。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三组验证试验,得到的甘露醇产量平均值为51.11 g/L,与预测值相近。优化后的甘露醇产量比优化前的甘露醇产量(38.68 g/L)提高了32.37%。探究了补糖发酵及糖氮代谢对产甘露醇的影响。通过对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糖、氮代谢以及生物量变化进行检测,得出前48h是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物量大幅度增加,甘露醇产量在72h左右达到最大值为50.31g/L。研究了补糖对其发酵的影响,在72h时补糖15g/L,甘露醇产量增长的最多达到60.28g/L。在最佳补糖时间下进一步研究不同补糖量对产甘露醇的影响,发现当补糖量为45g/L时,甘露醇产量最高达到65.49g/L。相比于不补糖发酵产量提高了30.17%。对补充氨基酸对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产甘露醇的影响。从6种氨基酸中选出了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丙氨酸0.042g/L,缬氨酸0.021g/L,谷氨酸0.082g/L,甘露醇产量最大值为56.281g/L。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三组验证试验,得到的甘露醇产量平均值为56.143g/L,这一平均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说明通过响应面法建立的方程以及模型能够反应出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