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至今离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相差甚远。论文基于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以及前人相关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等缺陷,确定以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欲求展开学科交叉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以期为改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提供参考。论文以前人相关研究为基础,汲取符号互动论与复杂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与要素,运用文献法,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基本结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在机制,确立了整个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为前提,设计问卷、访谈提纲等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信度、效度检验确保实证研究采用数据可靠,通过实地观察确保事实呈现的真实性。实证研究表明: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动机、态度等外显的角色互动能力较好,以口语交际为特征的焦点互动能力、以体态语交际为核心的非焦点互动能力,以及表现为文化理解等内隐的跨文化角色互动能力相对较弱。另外,不同性别、不同语言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国别、不同留学时间的留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数据显示:女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于男生,语言程度越高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40岁以上的留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20-29岁之间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年龄段的学生都强。基于具有大样本数据的日本、韩国、俄罗斯三国之比较,发现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于韩国学生,韩国学生强于日本学生。本研究全面考察了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师构成、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情况。通过考察发现: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课堂教学互动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课堂操练中的重复、模仿不足和纠错不到位,缺少学生之间一般性的对话、讨论,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交际实践互动。现有对外汉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比较少,更缺乏不同复杂程度的交际情境设计,供学生适应与学习。教师对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备课时很少参考文化背景方面的资料,在教学方法上较少采用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语言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占的比例小、不系统,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提高。论文分析指出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对外汉语语言学教学传统的禁锢;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缺乏造成的教师知识局限;以日本、韩国留华学生为主的留华学生学习风格的制约,及其尚未建立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机制。针对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主要对策,即通过借鉴海外教学经验打破对外汉语教学传统的禁锢、倡导教师行动研究突破教师实践知识局限、提高汉语教师重要他人角色意识改变学生学习风格、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弥补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等策略。论文认为,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跨文化交际的“意义理解”和“经验的开放性”。追求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新的生长点,构想未来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因此论文尝试性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以“体验课程模式”优化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精心设计以操练、体验、角色扮演为主的各种教学情境作为培养途径;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加强对留华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些研究成果,有可能为进一步规划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以及提高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提供一种参照系。本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个体再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与课程经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经验的交流整合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用于培养对象,并在培养对象的主体建构下才有可能将结果呈现出来。所以,本研究理论分析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和经过实践检验;本研究也未能建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应该说,关于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在诸多方面还有待拓宽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