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益增大的中药材用量,促使了中药材种植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几乎各地均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散农种植药材的数目也逐渐增多。但是,中药材的物种繁多、来源复杂,再加上中药材种子市场比较混乱,很多种子均有伪品或混淆品出现,容易使生产者,特别是自由散种的药农购买错误的种子进行播种。倘若栽错了种子,不仅会给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对临床用药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针对药用植物种子的鉴定进行一系列工作,目的既是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也是维护中药材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目前,虽已有药用植物果实、种子的许多研究,但仍存在些许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本身作为药用的果实、种子;其次,性状研究多,显微研究少;再次,许多研究没有留下可视性结果,或者所配的图片并不十分清晰。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一是应该扩大研究的范围,不局限于药用的果实、种子;二是对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具体内容做更加详细的补充;三是结合照相机等仪器,保存图片,保留可视性结果,使相关描述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实际应用。本论文通过对41科、105种药用植物果实、种子的性状、微性状、显微结构的研究,得到其各项特征描述并拍照记录,旨在为药用植物果实、种子的鉴别提供依据,从而保证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种源的正确性。另外,实验结果也可以为药用植物的植物学研究,特别是分类学及亲缘关系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实验材料通过多所科研院所和院校等收集,并经相关负责人鉴定,材料来源真实、可靠。本研究运用性状鉴定、微性状鉴定、显微鉴定三种方法。其中,性状与显微鉴定是中药材鉴定的传统方法,简单、经济、方便,广泛适用于基层及药材市场。课题运用的显微鉴定主要是石蜡切片法。在进行石蜡切片的过程中,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即果实、种子的皮多较厚、硬,同时其内部又常含有大量的淀粉等,在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等过程中,试剂及石蜡很难进入内部,以致在切片时常出现切片破碎等现象。因此,在多次尝试之后,表明在制作果实、种子类石蜡切片时有两个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需将果实、种子的两端均削去足够大的一截后再放入FAA固定液中固定;二是将处理的各个步骤时间适当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果实、种子延长的时间略有不同,对于果皮、种皮较薄的材料,如伞形科果实,一个周期约为20天,而像豆科等皮较厚的材料,周期会更长一些,近一个月。微性状鉴定是近年来由安徽中医学院周建理提出的一种鉴定方法,主要通过体视显微镜对果实、种子中肉眼难以看到的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并可连接照相机与电脑进行拍照,这是对性状鉴别法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此项课题可以说是从性状、微性状、显微三个水平对105种药用植物的果实、种子进行特征描述与鉴定。本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课题通过实验,得到了105种药用植物果实、种子的性状、微性状、显微特征,并附有照片说明。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几项比较重要的果实、种子鉴别点:在性状观察中主要观察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纹理;在微性状观察中主要观察表面纹理的形状;在显微观察中以果皮或种皮的结构为主,主要观察细胞的类型、细胞壁增厚情况、是否有内含物等,内含物主要为晶体的描述,个别种的胚乳及胚(主要是内含物)也有鉴别意义,如几种大黄。2.根据实验结果,对3科药用植物果实、种子的共性与个性分别进行了总结。唇形科的果实为小坚果,形态相似,果实的结构也多近似,外果皮多为色素层,除黄芩与半枝莲外,均有厚壁细胞层。其差异主要为:①表面特征;②晶体的有无、存在部位、形状;③厚壁细胞层的结构特征。豆科植物种子外形有变化,但种皮结构近似:①外种皮为厚的角质层,细胞细长栅栏状;②支持细胞哑铃形或柱状;③有色素层;④内种皮角质。不同点主要在于:外种皮细胞的增厚情况,是否含色素及色素的分布。伞形科果实的共同特征是:①多具5条主棱;②具残存的花柱基;③有油管,棱内有维管束。根据5条棱的形态、油管的数目、以及胚乳里的内含物等可进行鉴别。以上对这3科药用植物果实、种子共性与个性做的总结,以后可作为相关科属果实、种子鉴定的参考。3.实验材料包括了同种药材不同基原植物的果实、种子。三种大黄果实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①花被片的大小;②草酸钙簇晶的形状、分布。两种羌活果实的差别主要体现在:①果实的大小;②果实表面的纹理;③纵棱的宽度;④油管的数目;⑤胚乳内草酸钙簇晶的有无。两种葶苈子的不同点是:①大小;②颜色;③表面纹理。两种柴胡的果实的差别主要体现在:①果实的大小;②果实背面棱的粗细;③胚乳内草酸钙簇晶的有无。上述结果表明,同种药材不同基原植物的果实、种子,其性状与显微结构等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与对应药材质量的差异是否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应做更加深入的考察研究。4.实验还包括了易混淆药用植物果实、种子的鉴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作为辨别的依据。葱子与韭菜子比较,可根据形状、表面纹理、胚及胚乳细胞内含物进行鉴别。扁茎黄芪与华黄芪的种子性状基本相似,只是大小略有差异,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外种皮细胞的结构。酸枣仁与滇枣仁的主要区别在于外种皮细胞的细胞腔形状不同。此外,实验还包括了易混淆结构的澄清,如三种大黄基原植物的果实并非包于增大的花被片内,而土大黄的果实才是内轮花被片增大,包裹果实整体。5.实验通过对果实、种子表面纹理、切面结构以及内含物的研究,可以为药用植物的植物学研究,特别是分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如观察比较紫苏与白苏的表面特征及显微结构特征,表明将其定为两个种这一观点是合理的。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论文系统的从性状、微性状、显微三个方面对较大批量的药用植物果实、种子进行观察描述、并拍照。2.在石蜡切片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多次试验,提出在常规切片方法的基础上,果实、种子类材料应适当延长各步骤的时间,对于果皮、种皮较薄的材料,如伞形科果实,一个周期约为20天,而像豆科等皮较厚的材料,周期会更长一些,近一个月。3.在科的水平上分别对唇形科、豆科、伞形科果实、种子的异同,从性状与显微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4.部分实验结果之前并未有人进行报道,如三种大黄果实的差异,两种羌活胚乳内草酸钙簇晶的有无,紫苏与白苏果实表面纹理的差异等。研究结果可为中药材果实、种子的真伪鉴别提供依据,对中药材种植业的有效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性状与显微鉴定虽然是一种传统的鉴别方法,但是凭借其简便、经济、有效的特征,特别适用于基层及市场,仍然需要大力的支持与推广。“微性状”鉴定方法的引用,使得果实、种子表面的特征能够更加清晰的得以展现,这是对此种方法可行性的再次证明,相信通过进一步的普及应用,此种方法定会成为中药材鉴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显微鉴别的实验过程中,对脱水、透明、浸蜡等各个过程的时间均相应的进行了调整,希望能对以后相关的实验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