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郊碳质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ysb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在很长时间内,全国各地都受到了由细颗粒物浓度增长带来的灰霾事件的影响,碳质气溶胶尤其是二次有机碳(SOC)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入开展,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均有改善,作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细颗粒物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雾霾事件频繁发生的区域之一,南京作为长三角的一个典型城市,研究该地区在减排背景下的大气碳质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及来源变化,对于后续的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2014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5日于南京北郊采集了大气细颗粒物样品,测定了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质量浓度,分析了其浓度的年季变化和大概的来源组成,并通过稳定碳同位素、放射性碳同位素、左旋葡聚糖、拉丁超立方模型和同位素混合模型等对历年冬季的碳质气溶胶来源进行了识别和量化,得到了以下结论:(1)采样期间南京北郊地区的OC和EC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0±5.2μg·m-3和1.6±1.1μg·m-3。从季节分布来看,OC和EC质量浓度均为冬高夏低。通过趋势分析发现,PM2.5和OC都呈显著下降趋势,而EC的上升趋势相较而言并不明显。OC、EC在冬季都呈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是总体的数倍。这些变化表明近年来南京市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尤其是高污染的冬季,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2)OC、EC及其与气体污染物的相关性表明,冬季和夏季的来源较春季和秋季更复杂,夏季主要受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的影响,春季、秋季和冬季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生物质燃烧都有一定的贡献。同时,OC/EC比值总体呈显著下降,可能与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的贡献降低,而工业源和机动车排放源的影响日益显著有关。(3)SOC的变化趋势与OC一致,呈显著下降,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0±3.5μg·m-3,占OC的49.0%。SOC的浓度有显著下降,但占比无明显变化,表明研究区域的二次污染仍比较严重。就季节分布而言,SOC冬高秋低,且在秋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可能与生物质燃烧贡献的减少有关,SOC/OC则是春高秋低。(4)在六年冬季中,TC浓度下降了44%左右,其中95%来自于OC的减少。δ13CTC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六年冬季的均值为-25.70±0.63‰,结合对应源谱分析,TC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根据14C分析,TC质量浓度的降低主要归因于非化石源(5.1μg·m-3)的减少,而不是化石燃料源(2.7μg·m-3),这能够从左旋葡聚糖的下降以及源排放清单和全国性调查中生物质燃烧排放总量的下降得到部分证实。(5)拉丁超立方抽样(LHS)的结果表明EC主要来自化石燃料来源(78%),但EC的减少(约0.4μg·m-3)主要与生物质燃烧贡献的降低有关。化石(5.7μg·m-3)和非化石(6.3μg·m-3)源对OC的贡献几乎相同,OC(7.3μg·m-3)的减少主要归因于化石燃料燃烧(2.5μg·m-3)和其他非化石源(3.5μg·m-3)的形成的SOC的降低。今后的治理应该更多地关注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尤其是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的前体物。(6)δ13CEC的五年平均值为-24.1±2.2‰,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MIXSIAR)的结果显示,三种来源的相对贡献率依次为:燃煤(46%)>机动车排放源(32%)>生物质燃烧源(22%)。其中,燃煤源的贡献在2015~2019年持续增长,上升了16%左右;机动车排放源的相对贡献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仅有6%左右。
其他文献
绿橙是海南岛特色水果之一,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但目前尚缺少绿橙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相关研究。气候是影响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气候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随着海南岛自由贸易港建设,气候条件、科技水平以及农业生产需求的变化,原有区划成果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向科学合理、精准化、可持续化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基于海南岛主岛19个气象站点连续40a(198
学位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物,稻纵卷叶螟作为中国水稻主产区的重大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安全。本试验分别设计控制大田试验与自然大田试验对稻纵卷叶螟为害水稻的过程进行观测,测定健康水稻和受害水稻的冠层高光谱参数、水稻生理生态参数以及虫害特征参数,从正向和反向对不同虫害水平下控制大田试验与自然大田试验的水稻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分析SPAD值与冠层反射率的相关性
学位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准确计算对于作物水分管理和灌溉制度制定具有重要意义。Penman-Monteith模型(PM模型)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需要气温、实际水汽压(ea)、太阳辐射和2m风速数据。除气温数据外,其他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不容易获取,且容易缺测或数据质量不高。因此,基于气温数据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数据缺失条件下,提高无相对湿度估算ea和基于气温估算太阳辐射精度,改进基
学位
本论文基于“天(卫星)+空(垂直高塔)+地(水平地面监测网络)”三维立体观测体系,聚焦典型特大型城市上海,系统研究了城市大气氨(NH3)的时空分布、污染来源及环境影响。以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氨为主要前体物所形成的二次无机气溶胶在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中占比很大,约为60%。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不含氨)显著下降,PM2.5污染也随之改善。然后到目前为
学位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也逐渐加强。目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主要关注基于遥感的地表辐射温度变化,少数研究评估了大气热岛效应,且主要针对单个城市或城市群,不同区域间大气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表热岛效应的差异尚不清晰。本文以我国92个主要城市为例,利用气象观测和遥感数据,结合气象再分析、城市不透水面和统计等多源数据,分析了1960~2017年我国大
学位
全球臭氧(O3)浓度逐年增加,其对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有效缓解O3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引发人们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O3对作物的研究主要是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进行,但不同生育期O3熏蒸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且O3污染具有短时性与突增性,若能明确O3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则能更为有效的缓解O3所造成的伤害。已有的研究表明Ethylenediurea(EDU,一种化学合
学位
臭氧(O3)作为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在长三角地区仍处于较高的浓度水平,对大气环境质量和人民身体健康有着较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长三角地区高空和地面O3污染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O3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0年OMI卫星大气成分监测数据、2015—2020年地面大气环境观测数据对长三角地区大气O3柱总量、对流层O3柱总量、对流层NO2柱浓度
学位
本研究为明晰夏玉米生长季农业干旱形成过程中降水、温度相对贡献程度这一关键问题,从海河平原1960-2019年夏玉米生长季气象干旱、高温事件及并发事件时空分布出发,利用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Model)模型模拟逐日土壤水分数据,基于模拟的土壤水分研究夏玉米生长季农业干旱变化特征,在VIC模型中构建降水不变情景与温度不变情景,剥离降水、温度在农业干旱形成
学位
太阳辐射减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太阳辐射减弱背景下,如何保障稻麦粮食安全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太阳辐射减弱条件下不同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对稻麦作物生长、生理代谢、产量及品质等方面有何影响,以及通过施肥能否减轻太阳辐射减弱对作物生产的不利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大田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遮阴处理下不同施用量的氮磷钾复合肥、硅肥对稻麦生长、生理特性、干物质积
学位
烟草是我国财政增税的重要来源,地位举足轻重。而河南许昌是烟草主产区之一,以种植面积大、分布广,远销国内外而闻名。近年来,数字农业发展迅猛,作物模型为其核心技术之一,国内外已将作物生长模型广泛应用于多种农作物的产量预报、田间管理指导以及精准农业等方面,但目前国内烟草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尚属少见。鉴于生长模拟模型的应用优势以及其在国内较少开展,本文利用WOFOST模型开展了烟草气象服务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