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理学思想的构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中后期,随着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二程所创立的洛学长期处于被打压的地位。作为程门高弟的杨时,在传承洛学、排斥新学的学术活动中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重在阐释杨时的学术渊源、理本论的构建、心性论、功夫论及其圣贤期许。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杨时三个阶段的成学经历。第一阶段,少年时期:此时杨时四处游学,忙于科举,精于荆公新学。此外,由于其好友庆真大师、郭思道对佛老之学研究颇深,杨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老思想影响;他还经常与游酢共同研习《春秋》和丈人余适共同探讨《列子》。可见早年时期,杨时学术博杂,于佛老庄列均有研究,并精通安石新学。第二阶段,拜师程门:杨时先后跟随明道和伊川两先生学习,从此他开始重新审视以往所学。程氏二先生对“天理”的推崇,对易学的研究,对圣贤的追求成为杨时构建自身学说的理论来源。第三阶段,晚年时期:杨时开始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以传道卫道。正是在这一时期,杨时的理学体系得以形成。现在我们从《杨时集》中所看到的《语录》大多录于此时。由于杨时受二程影响最大,他的学说也是以维护洛学为宗旨,因而单独在下一部分中做系统阐释。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杨时对二程学说的保护和传承。在二程学说遭禁之时,洛学只能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其所传内容有失真之处。杨时编订《河南程氏粹言》,整理《伊川易传》手稿,从文本上尽可能还原了二程学说的原貌。为了发扬洛学,杨时接续二程所表彰的四书系统,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看作是圣人传道之书。他从理学视角,以四书互释互诠的方式,对四书做出义理性阐释,引导人们以人道遥契天道。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杨时理学本体论的建构。杨时以“理”来解释周敦颐的“太极”,认为“太极”只是个自然之理。一方面,杨时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二分法来解释宇宙的生成;另一方面,杨时用“太极之理,以一函三”的三分法解释理在人伦规范中的作用。但仅“理”无法生化出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于是杨时引入张载的“气”来阐释现象界的形成和变化。首先,杨时消除了程颐所说的“真元之气”和“外气”的区别,在气的范畴内部实现了统一。其次,气构成了万物和人,并且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天下一气”,多姿多彩的现象界是由一气化成的。理和气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那么理和气谁更根本?杨时看来,理比气更根本,气流行发用必须以理为准则。天理在人为性,在天为命,性和命本就是一物,是天理在不同对象中的不同体现。天理落实到人物之中便成了人、物之性,故从应然层面所讲人性是善的。但由于气禀的干扰,使得实然上有恶产生。杨时没有将恶看做人性,而是以性之反常对恶做出解释。人们依性而行就是顺应天理,就是顺命,否则即是灭命。既然性是由上天赋予我们的,是纯善且无所增减的,那么人不可以在性上做功夫,只能在气和心上做功夫。于是,杨时提出了自己的心性功夫论。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杨时的理学工夫论。杨时的理学工夫是以大程收摄小程而来的。杨时继承了程颐的“格物”学说,他以外物、书本和己身为所格的对象,外物之多无法一一格尽,于是杨时将格物对象转为己身,主张养气、诚心。关于“养气”的方法,杨时主张以直养之,但此处的“直养”并非以一物养另一物,而是根据气之自然而顺养。但人们为了谋取私利容易受到私智的干扰,而私智是违背天理,干扰气的运行的,于是杨时引入了“诚”的概念,倡导人们至诚去私。唯有至诚去私,人们才不会动用私智谋取私利,从而达到“忘心”的境地,使自己处于中正平和的状态之中。在讲述了外格物理,内诚己心的修养工夫之后,杨时还主张合内外之道。此处的“合内外之道”,是说由诚意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从内崇己德推至外致广业。由此落实到工夫论中,需要处事执中,体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使天理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自然流露。执中并不意味着执一,而是意味着时中,要有权变在其中,在对待不同人物、对象之时做到“称物平施”。
  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杨时所描绘的圣贤气象。杨时圣贤气象的描述和其“理一分殊”的思想是互相关联的。杨时在探究《西铭》一文时,对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提出了挑战,认为这会流于墨家的兼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时对程颐所提出的“理一分(fèn)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深化。他将“理一分殊”作为道德伦理的形上依据,并从体用关系的角度解释“理一”和“分殊”的关系。与程颐重理一不同,杨时更强调分殊,人们应当在心存理一的基础之上,根据各对象所处位份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圣人是生而知之,且能够依“分殊”而行的人。周敦颐、程颢和程颐对于圣人气象有着不同的论述,杨时关于圣人气象的描述是在前人基础上展开的。杨时通过对周公、孔子、孟子、颜回和同时代人章郇公的气象表述,阐明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和周敦颐、二程将颜回看做圣人不同,杨时没有把颜回看做圣人。在他看来圣人是时时中理,“胸次之中不留一物”的,但颜回并没有做到时时中理。通过杨时对前人的评判,可见杨时所推崇的是不以外物撼动己心、和平安然的圣贤气象。
其他文献
在科技创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前沿已成为国家和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面对科技前沿持续变化的趋势,中国应及时发现领域内潜在的科学前沿,并展开战略部署,以应对全球日益复杂的科技环境。而目前的前沿识别研究结果多为热点的、新兴的科学前沿,针对潜在科学前沿的研究较少。在这少量的潜在科学前沿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以科学论文为主,忽略了其他技术文本,以及科学与技文本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前沿识别中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一个
学位
随着古籍普查的深入开展,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建设的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如今各种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产品都越来越重视用户的实际体验,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作为专业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在保护古籍、传承历史的同时,也应重视用户体验,将用户体验纳入数据库建设规划之中。从用户体验角度探索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推进古籍普查与古籍数字化的开展,推动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学位
为了响应阅读社会的号召,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要求阅读,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以各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提高人民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图书馆。它们在国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把促进、引导和服务国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休闲方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未成年人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且深入了解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实践是必要且重要的。论文以农村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研究方法来观察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互联网实践行为及其特征,并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在历史与情境的交
学位
JMRH科技创新能有效地将军技民化,带给民方生活、生产方式上的便捷和进步,同时也会将民技军化,使军方在技术方面得以不断转型升级,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无法通过评估服务JMRH科技创新的智囊团来找到与科技创新过程相匹配的智囊团。由此,为帮助科技创新主体通过评估JMRH科技创新智囊团,找到与之创新过程匹配的智力服务,开展指标研究是JMRH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智囊团提升服务水平建
学位
易学与佛学的交融,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开始,历代禅僧多有参与,然其立场,大多把易学作为开权设教的法门,目的仍在引人向上,而发明出世宗旨。觉浪道盛是其中的特异者,他以禅师身份而欲学孔子的集众圣大成,不只要会归佛教各宗,还要继述周孔之道,扶持儒家的心传法脉。道盛以《易》为五经纲领,认为《易》为天地人物之宗,故其思想中易学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还有易学专著、专论传世。  道盛早年受家传真德秀之学的熏陶,
学位
本文探究的主题是亚里士多德学说中“恶”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聚焦于两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在其学说中对“恶”有着怎样的规定性?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中“恶”的概念是否具有统一性?  在前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恶”有着内在统一性,在其不同领域的著作中提到的“恶”有着共通点,能够整合为一种较为完整、清晰的概念。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恶只作为具体的恶
北宋初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与思想上佛道之学的挑战,儒者对传统儒学进行思想上的恢复与重建,由此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周易》所蕴哲理精奥,含涉自然与社会之各种事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系统性与理论性,为阐发政治人生理想与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有力支撑。儒者多对其进行注解与诠释以期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程颐著有《伊川易传》,苏轼著有《东坡易传》,在儒家经典诠释和本体论建构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对中国古代易学史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