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恰克图至天津中俄陆路通商研究(咸丰末至光绪年间)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克图至天津线路中俄陆路通商,始于清咸丰末年,至光绪末年衰落,前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此课题的研究对于加深中俄政治经济关系理解大有裨益。 恰克图至天津线路陆路通商对俄商开放,系俄国利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机,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获得的成果。对于清政府而言,张家口等地的对俄商开放是一种被动的妥协。这决定了两国围绕此线路通商问题的争端是必然的、长期的。这体现在中俄在陆路通商章程修订过程中的反复交涉。由于清政局的不稳,内忧外患深重,尽管清政府对俄扩大通商的要求,采取了最大限度的遏制,但《圣彼得堡条约》后,俄商陆路通商的范围由恰克图至天津沿线扩大到了蒙古、天山南北等地。在俄商的排挤下,赴西北贸易的山西商人则开始没落了。恰克图至天津线路对俄开放后,清政府非常重视对沿线贸易的管理,并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清政府继续推行照票制度,还针对俄商由陆路运货回国而制定了三联单章程。并加强对俄商的税收征管,打击偷漏行为。俄商于恰克图至天津线路贸易时,其商品结构也与早期不同。其输往中国的商品已由传统的毛皮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品,但从中国采购的大宗商品却仍以茶叶等农业品为主。同时,俄商还于汉口等地设立工厂,加工砖茶,由陆路经天津、恰克图输往俄国或蒙古等地。这说明中俄贸易的商品结构存在不平衡性。 恰克图至天津线路中俄通商的产生与发展,其反映的仍是清政府政治的软弱及经济遭掠夺的大背景;也放映了清政府出于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继续推行对俄友好的政策,以期实现北部地区的稳定。受中俄双方外交政策因素及地理位置的影响,中俄陆路贸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其他文献
民国初年兵变频仍不断,成为当时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民初兵变研究有益于从新的角度丰富和加深关于民初社会的认识。但时至今日,该课题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学术界关于民初兵变的
彝族历史地理研究是彝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历史时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又是四川凉山彝族历史地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研究报告在弄清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
本文以银行立法为视角,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现代化、政治学、立法学等理论,对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现代化演进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