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生态和谐——生态批评视角下的《黎明之屋》解读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科特·莫马戴是现代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黎明之屋》自1968年出版后便在美国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于翌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宣告了“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批评家们从不同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然而对作品的生态主题少有提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主人公阿贝尔的身份认同危机进行解读,从而揭示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了美国印第安人的历史及其文学发展史,将国内外对美国印第安文学及《黎明之屋》的研究状况作简要梳理,并进而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重点介绍了生态批评的理论框架和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视人类为自然的一部分,并主张人类应同自然建立和保持一种和谐、平衡的关系。它们都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人类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准则。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分析部分。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黎明之屋》进行解读,不难发现阿贝尔历经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所在。阿贝尔一直在两个不同世界的夹缝中生存:一个是象征现代文明的白人社会,另一个是象征部落文明的美国印第安保留地;一个视自然为人类征服和利用的对象,另一个视自己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视印第安人为“未开化的野蛮人”,并千方百计地对他们进行同化,另一个主张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正是阿贝尔在白人社会的遭遇和他们对土地、动物和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他的身份认同危机。最后,阿贝尔回到了保留地。在部落丰富的生态文化影响下,与大地由分离到融合,对动物由肆意毁灭到尊重,与族人和部族由疏远到重新融入,在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找到了自我。   阿贝尔的回归之旅展示了印第安人对自然和社会极为深刻的生态见解。在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把印第安人视为现代人的生态楷模一点都不为过。虽然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印第安人曾经的生活状态,但人们可以从他们的生态智慧中获得一些启发,以指引未来的发展之路。   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本文探究作品中蕴含的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丰富的生态文化,从而避免将批评思维局限于二元对立的模式中,避免将文学作品视为斗争的载体;本文不仅探讨印第安人对自然的生态关怀,而且探讨他们对社会的生态见解,从而有助于生态批评的深入发展;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黎明之屋》,能为解读其它印第安文学作品提供参考;最后,本文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区别于完全物权,限制物权的设立意味着所有权人权利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相比排除对自有财产的全部干涉,通过出让部分
英语新闻报道是跨文化交际的媒介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文化误读现象在英语新闻报道中时有发生,影响正常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基于阐释学和文化相对理论对文
在拉美国家,如按照实际运行情况来划分,主要有三种政党制度,分别是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优位制。拉美国家政党制度是政党联盟出现和发展的基础。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拉美国家的政党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为表彰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雨王汉德森》是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5
期刊
奥尔金-纳晓金是17世纪俄罗斯重要的政治经济思想家,他在长期的国务活动和外交活动实践中对国家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并且在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
随着网络攻击行为的日益增多,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现在主流的入侵检测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生了大量的报警信息,有着很高的误报率。文章提出了一种数据挖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回顾我们党所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先进性一直是贯穿我们党80多年来一切活动的一条红线;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