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学生、银行、高校、政府四大利益主体。就大学生而言,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困难的问题,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国家助学贷款一经推出就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健全、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大、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额度提高和还款期限延长,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有可能超出了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的需求,形成过度需求。这部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如何产生,怎样识别、防范,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有什么影响,该如何进行预警和管理。研究这些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思想,在需求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从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认知——产生申请意愿——形成申请需求——确定额度期限——发生申请行为——续贷申请确认——还款”的全过程综合分析了其表现、特征、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对违约风险的影响等,初步建构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本文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内涵定义为:在家庭经济支持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申请、获批、并承诺愿意按期还款的未受学费和住宿费的用途约束而用于其它支出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其直接表现为:一是申请者获得了较高的奖助学金或者有较高的勤工助学兼职收入,结合家庭的经济支持,在只需要少量的国家助学贷款甚至不需要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情况下,仍然按照政策规定许可的上限额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二是申请者有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的能力而不缴费,把这部分资金挪作其它支出转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用获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冲抵学费和住宿费。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具有非恶意性、非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决策中缺乏经济理性思维。第一,就政策认知阶段而言,学生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未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第二,就产生申请意愿而言,主动的过度需求,归结于学生的诚信问题;非主动的过度需求要受到认知、情绪情感的影响,即政策认知、偏好等影响。第三,就形成需求阶段而言,受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偏好大、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高、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容易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过度需求。第四,就确定额度期限而言,一是对未来还款能力的高估;二是对贷款申请不能获得批准风险的补偿,即基于贷款后(事后)的边际收益作出判断,学生为了应对贷款不能获批的可能性,在确定贷款额度时倾向于申请较大额度的贷款。第五,就发生申请行为而言,一是大学生自己认为签订助学贷款合同时相关的决策已经完成,忽视了对以后年度助学贷款续贷申请额度调整的再思考;二是决策结果与申请的行为得到家长的支持;三是有可能受亲属、同学等其他相关者的影响。再次,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需求与申请助学贷款行为检验模型和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检验模型,运用江苏省8所高校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大学生样本的调查数据,对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测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贫困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普遍的需求。贫困生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接受非义务教育的人数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正向影响,家庭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需求和实际发生申请助学贷款行为均有负向影响。第二,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存有过度的需求。在校收入、替代贷款、贷款偏好、预期收入、申贷者数量、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等是贫困大学生形成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女性和非东部生源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延长易导致过度需求。最后,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对违约风险的影响,评析了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实践,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提出了防范政策建议。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会增大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过度需求的助学贷款,改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用途,形成道德风险。学生毕业后若收入偏低,收入不足以支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或因临时性支出过大导致无力偿还该期还款额度,会陷入还款能力过度自信的陷阱,形成实际还款能力低导致的违约。应构建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综合防范体系,更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理念帮助学生申请合适额度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学生重要奖助等收入的备案制度,做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奖助学金及兼职收入情况的审查,以有效管理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的违约风险。强化政策宣讲、注重经济理性教育、开展助学贷款个体咨询、加强助学贷款信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防范过度需求行为。本文有图8幅,表36个,参考文献1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