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多尔《辞源》初探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i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源》是西方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词源辞典,它由西班牙塞维利亚大主教伊西多尔编写,全书共20卷,按主题排列内容,涵括了古希腊罗马作家和教父的大部分学识,是跨越古代和中古最重要的拉丁语辞书。伊西多尔在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他一生著述颇丰,《辞源》是他学术生涯的集大成。《辞源》自诞生起,就在欧洲享有崇高地位,现存手稿多达上千份,可以分为完整版、缩略版和增补版三大谱系,后来的版本皆出于这三类。自印刷术发明后,《辞源》不断被翻译出版,本文梳理了其版本和翻译情况。《辞源》的成书方式加大了确定其文献源流的难度。整体上《辞源》的文献来源分为三类:第一,前人在词源学和百科全书方面的创造;第二,伊西多尔从当时的学者获得的材料,不管是不是第一手文献材料;第三,他所引用的先驱,即公认的写出了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性散文的古典大师,如维吉尔、西塞罗等人。《辞源》的编排体例也继承了已有的传统。全书20卷,可分为上下两卷。前10卷采用了基础教育式、百科全书式、字母顺序等体例,后10卷属于内容庞杂的百科全书式。《辞源》同时采用了语词性释义和专科性释义,释义方式主要由“词源”“注释”“种差”构成。“词源”追溯是这部辞书释义的关键所在,“注释”的描述及“种差”的辨析都服务于“辞源”的追溯。《辞源》编成于公元7世纪,此时正是欧洲中世纪的开端,强大的去世俗宗教文化来势汹汹,《辞源》在这过渡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存了大量的世俗文化知识,使得当时由教士把持的教育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另外,在内容形式上,它为前人的著作提供了丰富的摘要,成为后来辞典和百科全书编撰的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方面,目前学界关于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写作学习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写作策略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会受到时间或场景的限制,并且不能直观、真实地反映写作情况。若是结合有声思维法,或许能弥补上述不足,笔者便想到用这一方法进行汉语写作策略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写作策略为后续写作教学的开展提供
学位
偏误分析理论自1984年首次被鲁健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届以来,便被广泛用于对于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的研究。笔者在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教学期间发现学习者在语音习得方面总是存在明显的偏误现象,造成交际障碍。而与此有关的研究仅一篇,反观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不断增加的学习者,目前的研究不足以为教学提供参考。基于此,笔者对学习者的语音偏误进行了研究。笔者运用对比分析理论对汉语和卢旺达语进行分析,预测学习者在习得汉语
学位
论文以汉初游士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文化性事象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政治方面汉初大一统的加强与藩国的衰微对游士阶层演变与发展的影响;汉初游士阶层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的身份转变与自我调整;游士阶层的文学创作对汉初文学造成的影响。高祖时期,游士面临中央与异姓藩王的尖锐矛盾,做出或归于中央或归于藩王的选择。归于中央的游士随着儒士与策士地位的变化,前者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因其政治建
学位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蔚为大观,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却寥寥无几,既有研究仅集中于《聊斋志异》,缺乏对于其他文言小说的关注。而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达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尚有研究的价值。文章以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为研究对象,表现僧尼的类型特征,探讨其成因并论述其对后世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从而突出其文学及文化意义。第二章梳理前代文言小说中僧尼形象特征。自魏晋南
学位
本文主要以孙伏园在定县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孙伏园从副刊编辑到乡村建设者和平民文学实践者这一“转型”进行思考。孙伏园作为副刊编辑为人熟知,但是对于孙伏园投身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孙伏园在定县时期主办的《民间》刊物为基础史料,连缀起孙伏园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践,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梳理、认识、解释孙伏园在定县时期思想上的变化和发展。出于躲避政治的心理,同时由于对民间价值和农民力
学位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晚年著作《空间诗学》,首次超越几何空间的物质束缚探究心灵天地的广阔和想象力的韧性。本文以书中的关键词“缩影”为切入点,从空间美学维度审视巴什拉的华丽转身以及“缩影”空间本身的独特审美内涵和意义价值。首先,巴什拉的研究方向经历了两次转向:从科学哲学领域转向文艺诗学领域,前期和后期的转变看似充满断裂,其实科学哲学的“否”的精神和共时性研究思维贯穿到文艺诗学中。第二次是现象学转向,这是
学位
宋真宗景德元年,宋辽“澶渊之盟”约定以白沟为界,双方撤兵,互不侵扰。自此,白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文人墨客亦多有指白沟而发感喟者。白沟诗歌具有极其深厚的意蕴,研究意义重大。白沟诗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界定“白沟”、“白沟诗歌”的概念范围,理清白沟区域历史演变进程及白沟诗歌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以北宋澶渊之盟、南宋绍兴和议、南宋覆灭为节点,探讨白沟地域功能的转变。并简述北宋、南宋、宋后三
学位
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在词汇、语音和语法这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和深刻。词汇不仅受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和风俗观念的影响,也与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崇尚的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因素有关,由此形成了各语言中独具特色且丰富的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人际沟通的关键要素。目前,随着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和使用人数持续增长,中国文化及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扩大
学位
北魏平城时代,以鲜卑族为首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了深入而长久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民族血统的交融,并最终促成鲜卑族的“汉化”改革与迁都洛阳,逐渐实现了由“蛮夷之国”向“中原正统”的心理认同转向,北魏文化也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定都平城前的鲜卑墓葬中极少发现以漆为装饰的器具,而定都平城前后的北魏墓葬则逐渐涌现出越来越多工艺成熟的漆器。论文选取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为主要研究对
学位
尼采丰富的哲学著作中多次出现“儿童”这一意象。该意象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它来源于生物学意义的小孩,却被尼采赋予了丰厚的内涵,超越了年龄的界限,成为对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状态的一种隐喻,并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基调——重估一切,肯定生命相一致。“儿童”意象最集中地体现了尼采对教育的思考,呈现为独特的教育理想。与当时德国现行的教育状况相比,其教育思想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不同,主要表现为:由内而外且“自我创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