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锌颗粒在神经系统细胞系中的毒理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锌是应用非常广泛、具有悠久历史的口腔材料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级氧化锌的应用越来越多,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接触暴露及后续相关的毒性效应也因此备受关注。有研究表明,纳米颗粒能够穿透大脑屏障或通过嗅-脑通路转运进入大脑,然而对于纳米材料暴露而诱发的大脑相关毒理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孕鼠暴露于纳米氧化锌材料后导致胎鼠大脑发育异常,且相关功能损伤。  本研究中使用BV2细胞系和PC12细胞系,建立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研究模型,通过给予不同浓度的纳米氧化锌或氯化锌干预,评估诱导产生的细胞毒性;进一步探讨不同浓度剂量下两种细胞毒理特性的差异;同时探索纳米氧化锌的离子释放效应在其毒理机制中的扮演的角色。本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探究纳米材料诱导大脑功能损伤的毒理机制提供可有力的帮助。  第一章:纳米氧化锌颗粒对BV2细胞、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通过表征检测获取纳米氧化锌颗粒的相关材料信息,成功获取小胶质细胞系,并诱导PC12细胞神经元样改变。实验证实,纳米氧化锌颗粒在不同浓度梯度下展现不同的毒性,其中凋亡、自噬是主要毒理效应之一。另外,通过NAC干预证实氧化应激在纳米氧化锌颗粒诱导的毒理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第二章:锌离子在纳米氧化锌颗粒诱导的细胞生理效应中的作用  纳米氧化锌在不同的浓度以及酸性环境下有不同强度的离子释放效应,酸性环境能导致纳米氧化锌的大量溶解。纳米氧化锌的离子释放效应在诱导细胞产生毒性的毒理机制中扮演了关键作用。  第三章:低浓度纳米氧化锌颗粒对BV2细胞促增殖作用以及相关机制研究  低浓度纳米氧化锌颗粒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锌离子释放效应在其中扮演了关键作用。另外,纳米氧化锌颗粒促进ERK和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而这两个通路对细胞增殖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第四章:高浓度纳米氧化锌颗粒对BV2细胞、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  毒性剂量纳米氧化锌颗粒能够诱导细胞骨架系统的破坏、细胞内线粒体的功能损伤。  综上,本研究对纳米氧化锌颗粒的毒理效应及相关机制进行了评估,进一步探讨了纳米氧化锌进入细胞后的生理机制,为未来纳米氧化锌的广泛应用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其他文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高教资源不足的矛盾已有所缓解。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阶层,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及人们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公平问题凸显,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教育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的:归纳总结我中心2008~2016年接受CRT治疗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随访数据,描述CRT治疗开展情况,评估我中心在国内CRT治疗领域所处的层次;探索可能会对CRT反应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以期进
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为领导人代拟讲话稿等日常工作文稿,拟稿人与领导人之间构成了工作上的服务与领导的关系,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这种工作关系和思想认识里,领导人
大学俄语教育的历史变迁及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从建国至今,俄语教学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过程,俄语教学的命运与中苏、中俄关系和俄罗斯的发展息息相关。上世纪60年代以前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中苏关系非常友好,中国国内学习俄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60~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人们对俄语的学习也降至冰点;进入80年代中苏关系渐趋缓和,对俄语的学习又有所恢复;90年代,苏联解体曾使俄语红极一时,但由于
引言    对一个国家而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规模以及与之相伴生的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成就,是衡量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以及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前景的重要标志;对一所大学而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规模也是其水平、质量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 年,其中硕士研究生扩招增幅在最近3 年高达35%。到2001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214 万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