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肺寡转移瘤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癌是原发于肺、气管及支气管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肺癌是新发病例及癌症死因第一位。其中,约75%-80%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尽管历史上肺癌的预后较差,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S-NSCLC)通常具有更好的预后,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早期肺癌检出率大幅度提高。但有一部分患者因合并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不能进行手术或拒绝手术,无法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尽管有严重的合并症,但大多数的患者最终仍是死于癌症,因此肿瘤治疗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非手术患者被认为是“医学上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切除的患者,需要一种局部治疗替代手术。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又称作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靶区小、单次剂量高、照射次数少,靶区定位和治疗参数要求特别精确、靶区与周边正常组织之间剂量变化梯度大等特点。可以给予靶区病灶较高的放疗剂量同时尽可能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受量。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SABR作为早期不能手术治疗的NSCLC的标准治疗手段。对于晚期恶性肿瘤,研究发现由局部进展到广泛转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中间状态,在转移数量和部位较少的早期转移状态可能仅有限的转移能力叫“寡转移”。研究表明伴有寡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给予转移灶局部治疗(手术,放疗,介入)可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临床医生已经关注到对寡转移的患者不应该局限于内科治疗,局部治疗手段应积极干预。近年来,SABR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寡转移瘤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然而,对于SABR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及肺寡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失败模式报道较少。自2011年我院开展SABR技术以来,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本研究从如下两个不同的层面分析SABR在治疗肺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1)SABR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疗效预后及失败模式分析;2)SABR在肺部寡转移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上对于行SABR治疗的优势患者选择、剂量分割、后续治疗等方面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持。第一部分: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预后及失败模式分析目的评估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长期生存疗效、预后因素及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行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生存(OS)、肿瘤特异性生存(CSS)、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RFS)、区域无进展生存率(RRFS)、远处无转移生存率(DMFS),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探讨改进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d NLR)对患者的预后价值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经SABR放疗后主要的失败模式和不良反应。结果经SABR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共109例,男性85例,女性24例,中位年龄是73岁,SABR中位生物有效剂量(BED10)是100Gy(100-119Gy),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2-93个月)(1)关于失败模式结果:109例患者,共45例(41%)出现复发转移,远处转移(DM)32例(29%),局部复发(LR)17例(16%),区域淋巴结复发(RR)10例(9%)。其中8例是单纯局部复发(原发灶和同一肺叶),4例单纯区域淋巴结复发,单纯远处转移20例,局部复发伴区域淋巴结进展1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7例,区域淋巴结进展伴远处转移4例,局部复发伴区域淋巴结进展伴远处转移1例。(2)关于生存预后结果:中位OS是78个月,中位CSS是78个月,中位PFS是44个月。1年OS,CSS,PFS,LRFS,RRFS,DMFS分别是95.4%,97.2%,86%,94.4%,99.1%和89.7%;3年分别是:75.6%,79.1%,61.8%,83.8%,91%和68.8%;5年分别是:55.6%,60.7%,45.7%,77.7%,83.2%和5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是ECOG评分,年龄,吸烟史和d NLR(P=0.03,0.02,0.04,0.001);影响CSS的因素是年龄,吸烟史和d NLR(P=0.02,0.03,0.001)。影响LRFS的因素是确诊到放疗(TTR)的时间(P=0.03)。多因素分析显示d NLR是OS和CS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0.001)。TTR是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3)关于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出现肋骨骨折,51例患者出现1级肺炎,3例出现2级肺炎,无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食管炎等不良反应。结论早期不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行SABR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无进展生存。d NLR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可以考虑在临床上应用监测患者预后。最常见的失败模式是远处转移,其次是局部复发;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肺转移,其次是脑部和骨。因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SABR治疗后,定期复查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治疗前d NLR≥2.01的患者。第二部分: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在肺部寡转移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肺部转移瘤的局部治疗方法,评价SABR在肺部寡转移瘤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行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的晚期恶性肿瘤伴肺部转移瘤的患者,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生存(OS)、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和远处无转移生存(DMFS),并采用Log-rank法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原发恶性肿瘤、转移瘤个数、BED、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灶位置、病理类型、ECOG评分及原发肿瘤到确诊肺转移的时间(DFI)进行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探讨SABR在肺寡转移瘤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和毒性。结果214例晚期恶性肿瘤伴肺部寡转移瘤患者,男性126例,女性88例;中位年龄为59.5岁(18-84岁);转移瘤来源于肺癌88例(41.12%),食管癌31例(14.48%),宫颈癌27例(12.61%),结直肠癌28例(13.08%),乳腺癌10例(4.7%),头颈部肿瘤7例(3.3%),其它如恶性黑色素瘤、肉瘤及肝恶性肿瘤等23例(10.74%);转移瘤病灶位于周围型172例(80.37%),中心型42例(19.63%);转移瘤中位最大直径1.7cm(1-4.2cm);SABR剂量分割方案:BED<100Gy的有70例,BED≥100Gy共144例。自SABR治疗日期为起点,中位随访时间是40个月(1-72个月)。1)失败模式:共发现191例(89.25%)病灶出现进展;34例(15.89%)转移瘤发生局部复发;157例(73.36%)发生远处转移,其中肺内转移灶94例,脑转移13例,淋巴结转移22例,骨转移19例,其它转移9例。最常见的失败模式是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肺转移,其次是淋巴结和骨转移。2)生存结果:214例患者,随访期间128例(59.81%)出现死亡,其中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车祸意外,余1265例均死于恶性肿瘤和或并发症。中位OS是31个月。整组患者1年OS,LRFS,DMFS分别是73.8%、90.1%和52.5%;3年OS,LRFS,DMFS分别是53.8%、76%和24.3%;5年OS,LRFS,DMFS分别是11.9%、69.8和10.1%;3)预后因素结果:转移灶个数是影响LRFS的因素,转移灶个数<2枚和≥2枚的1年、3年和5年的LRFS分别是91%、85.4%、78.8%;88.4%、57.7%和51.9%(P=0.005)。虽然BED<100Gy与≥100Gy组和转移灶原发器官(肺癌和其他)在LRFS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D≥100Gy组的局控率有明显好于BED<100Gy组的趋势(P=0.066);原发肺癌组的LRFS好于其他肿瘤来源组(P=0074)。转移灶个数亦是DRFS的影响因素,<2枚和≥2枚转移灶1年、3年和5年的DRFS分别是62.9%、29.9%、17.2%;36.2%、15.6%和0%(P=0.001)。DFI是影响OS的因素,DFI<2年组的1年、3年和5年OS分别是75.9%、60.5%和27.7%;≥2年组的1年、3年和5年OS分别是73.2%、38.5%和10%(P=0.04)。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I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5,HR0.638 95%CI 0.407-0.999)、转移灶个数是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HR2.552 95%CI 1.292-5.041)和RR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HR 1.693 95%CI 1.232-2.326)。4)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可自行缓解的疲劳和无症状的1级肺炎。有1例食管癌伴有5枚肺转移瘤患者,SABR治疗4月后出现3级放射性肺炎;远期不良反应有1例出现骨折;余患者均未发现与放疗相关的2级以上的肺炎,臂丛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SABR治疗肺转移瘤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且不良反应低。对于合并寡转移瘤的晚期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治疗2年后出现的、病灶数小于2枚或来源于肺癌的转移瘤,应积极给予SABR治疗;并尽量选择BED≥100Gy的分割方案。SABR治疗后其失败的主要模式是远处转移,因此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全程规范化管理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肝硬化是由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导致的肝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弥漫性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病因。如果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复制,HBV及其相关成分诱发的慢性炎症反应会促进肝硬化的持续性进展,可进一步导致门脉高压,产生食管静脉曲张(esopha
学位
在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煤炭工业向绿色发展转型的步伐逐渐加大,矸石固体充填开采技术作为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长期以来充填开采多以岩层运动规律及其控制为重点研究内容,当前实施充填开采的矿井多数为低瓦斯矿井,在应用地域范围由河北、山东、河南等中东部地区逐渐向山西、宁夏、内蒙等西部地区延伸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西部高瓦斯矿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开始实施充填开采,西部地区实施充填开
学位
在富水软土填海区域的既有地铁隧道上方,采用深大基坑明挖建设地下道路,控制基坑开挖卸荷引起下卧既有地铁隧道隆起变形,对地铁隧道结构及运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深圳富水软土填海区域深大基坑上跨下卧既有地铁隧道工程,结合理论分析、土体参数试验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变形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建立了基于土体回弹变形的基坑开挖引起既有下卧隧道变形的力学模型。基于土体回弹变形理论,
学位
近年来多电平功率变换器在中高压大功率领域广泛应用,其中无工频级联式多电平变换器由于其具有体积小、谐波污染小,以及可提供高效且稳定的电能转换功能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此类变换器结构较为复杂,包含级联模块与功率开关器件数量较多,且功率开关器件的失效严重制约了变换器的发展,此外随着变换器功率等级不断提高和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新挑战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其可靠性研究已成为电力电子变换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
学位
本文以中国西部煤系地层的弱胶结砂岩和泥岩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了不同含水率冻结砂岩和泥岩强度特性的研究,并结合砂岩和泥岩冻结前后的微细观结构变化,分别探讨了不同初始含水率冻结砂岩和泥岩的强度影响机制;然后基于裂纹体积应变拐点法和体积应变拐点法分别确定了冻结砂岩和泥岩的裂纹起裂强度和损伤强度,研究了冻结砂岩和泥岩的裂纹起裂强度和损伤强度随含水率、冻结温度和峰值强度的演化规律,探讨了冻胀水压对砂岩和泥岩
学位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正在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创新产出方面,中国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仍处于维持期内的发明专利数量已是世界第二,但专利的质量和转化率依然有待提升。长三角地区研发资源集中,城市间交流密切,在中国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中承担着开路先锋的角色。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既有利于掌握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技术创新现状,也有利于
学位
层状结构的沉积岩和变质岩是地表最为常见的岩土材料。层状岩体赋存层理等结构面具有明显的横观各向同性,其力学特性不仅和完整基质本身相关,同时与岩体中的层理等结构面产状和物理力学性质密切相关,由此引起其复杂的变形甚至诱发断裂破坏问题。例如,层状岩石的断裂破坏对采矿工程、石油核废料存储、边坡防护及地下工程等岩土工程建设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因此成为岩土工程常见难点和研究热点问题而备受业界专家学者所关注。而在实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桑蚕丝中提取的蚕丝蛋白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医疗美容、光电传感、柔性可穿戴等高科技领域,从传统的纺织材料进化为多功能材料,以全新的方式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材料的性能与其结构密不可分,对蚕丝蛋白组成结构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制备出高性能的蚕丝蛋白材料,拓宽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了深入了解蚕丝蛋白结构组装生长过程,掌握其从微观分子到体相材料之间的生长机制,本文首先通过原位原子力显微镜实时
学位
空气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空气污染在北京日益凸显,是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同时城市绿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部分致敏性植物使城市居民发生过敏反应,影响人体健康。为探究北京市主要空气污染物与花粉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利用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四个野外监测平台6种主要空气污染物(PM2.5、O
学位
新建京张铁路八达岭长城站是国内首座采用矿山法施工的地下高铁车站,车站洞室众多,结构断面和结构形式复杂,车站洞室同时包含相邻和上下交叉两种隧道近接方式。由于采用钻爆法开挖,爆破施工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对邻近洞室产生有害的爆破振动效应。然而,由于爆破本身的瞬时性和复杂性,加之爆破地震波介质的多变性,使得爆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随机性较大,因此,深入研究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及振动响应特性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