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靶向治疗是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理想方法。目前,琳琅满目的相关研究比比皆是,然而,真正能成功转化成为临床应用的靶向药物制剂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忽略了被动靶向是物理靶向和主动靶向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被动靶向是提高靶向效率的根本。影响被动靶向的因素有表面电荷、表面性质、载体形状、粒径大小等,在众多影响被动靶向效率的因素中,粒径大小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粒径大小主要从纳米载体体内分布方面影响被动靶向。目前有关粒径大小对其在体内外分布影响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因此本课题设计大小两粒径长循环载药(荧光标记)脂质体,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考察粒径对其体内外分布及抗肿瘤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方法脂质体制备,筛选制备方法以得到合适粒径脂质体,最终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粒径为30 nm小粒径空白脂质体,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出粒径为100 nm的大粒径空白脂质体。用硫酸长春新碱(VCR)作为模型药物,通过pH梯度法对空白脂质体进行载药,其中30 nm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VCR-lip)载药量为1.59±0.46mg/ml,包封率为94.73±5.26%。100 nm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载药量为1.70±0.12 mg/ml,包封率为96.28±2.38%。采用激光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径仪和透射电镜对载药脂质体的粒径和形态进行表征。通过稳定性仪对采用不同的稀释方法的游离VCR,30 nm VCR-lip,100 nm VCR-lip进行透射光扫描,考察其在体外48 h内粒径大小与扩散平衡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游离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均匀,而VCR-lip组则随粒径增大扩散达到扩散均匀的时间延长,即粒径增大不利于其在体外分布均匀。通过MTT测定各组药物的IC50,比较粒径大小与细胞毒性的关系。分别将药物载体加在底部具有400 nm膜孔的细胞培养小室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加入混合均匀的药物,比较其在垂直方向上脂质体粒径大小与扩散通过具孔膜结构的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粒径的增大不利于药物载体扩散通过膜孔,而游离药物则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在细胞培养小室内外扩散均匀。通过琼脂板扩散实验考察不同粒径VCR-lip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交联三维网状结构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游离药物扩散穿透性强,更易在琼脂凝胶中分布均匀,脂质体粒径增大,不利于其在交联结构中的分散均匀。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和细胞爬片放置方向,考察粒径大小与扩散能力对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游离药物给药方式和细胞爬片放置方向的改变不影响药物分布,对细胞凋亡影响不大,而随着VCR-lip粒径的增大对药物的分散均匀影响增大,影响与细胞作用的药物浓度,引起细胞凋亡程度的改变。通过改变加入荧光染料的位置考察水平方向上粒径对细胞摄取的影响,结果显示粒径的增大不利于在水平方向的扩散平衡,对细胞摄取程度影响增大。通过肿瘤球穿透实验考察粒径大小与穿透能力的关系,得出小粒径脂质体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采用HepG-2荷瘤小鼠考察进行药效学组织分布研究,小粒径脂质体无论是在组织分布还是在药效学上都具有明显优势。本课题通过一系列的体内外扩散实验,证明减小粒径有助于增加载体扩散能力,更有助于其扩散接近肿瘤细胞,发挥疗效,同时保留了脂质体的特性,如一定的肿瘤滞留效应,良好的细胞亲和性,增加药物溶解性等。